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屡战屡败 涉身医海的外行们何处寻利

2008-05-28 19:52:00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家电、IT、房产、农业、白酒等几个行业内的大企业都群起而进入医药业,还有其他原本很多看似与医药毫无关系的行业内企业也都纷纷涉身医药,仿佛一夜之间,医药业成了充满诱惑的海洋。
  彩电、电脑、房子、大米、酒和药,有什么关系?

  没有,但他们都可以作为商品去换取利益;

  家电、IT、房产、农业、白酒行业和医药行业,有什么关系?

  没有,但他们都是可以创造价值的行业。

  现在,他们有关系了,因为家电、IT、房产、农业、白酒等几个行业内的大企业都群起而进入医药业,还有其他原本很多看似与医药毫无关系的行业内企业也都纷纷涉身医药,仿佛一夜之间,医药业成了充满诱惑的海洋。

  概括原因,一个字:利。

  对于“利”字,资本的嗅觉是最敏锐的。近20年来,在我国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的行业为数不多,而医药行业就是其中之一,无怪乎人们把医药行业称作永远的朝阳产业。医药行业的高成长性,吸引着大量业内业外资本的眼球。资本高手们看到了这个利益无限的运作空间,热流(或者说热钱)就滚滚而来。这些热流,有的来自国内,有的来自国外,有的身在业内,有的身处业外。

  成功各有不同

  最近的热门话题,是联想控股100%收购石药。这是联想第二次“服药”。第一次是两年前参股先声药业,结果赚了至少8倍。这毫无悬念的第二次“服药”,让业内业外都看到,做电脑的IT老大也可以把资本在医药行业运作得如此没有对手(明眼人都能看出石药是非联想莫属的),真是让人心服口服。

  由此,我们就联想到目前正在医药行业掘到金子的“外行们”:譬如金健米业,原身是农业,但控股湖南金健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后,拥有多个输液制剂品种,成为全国软塑大输液单产规模最大的生产基地之一;譬如红塔集团,烟草行业的巨无霸,却“不声不晌”成为云南白药的第四大股东;譬如目前在股市很火的“紫光古汉”,就是同样有IT背景的清华紫光变身生产中成药、保健品为主的湖南古汉集团的最大股东。据说,公司生产的“古汉养生精”某些品种,即使在湖南长沙,也需要通过关系才能买到。

  再如大名鼎鼎的和黄——和记黄埔集团,是香港首富李嘉诚属下的跨国性综合企业,是世界500强企业之一。和记黄埔原是著名的地产商,后来业务的拓展越来越宽,逐渐也进人医药行业。和记黄埔致力于中药全球化事业,自2000年始,已经分别在中国和欧洲成立了包括上海和黄药业、广东白云山和黄中药在内的多项医药保健业务。

  和记黄埔的做法就是典型的“强强联手”。它首先和中国中药界的元老——同仁堂建立了合作关系:2000年,和黄与同仁堂合作,在香港成立同仁堂和记(香港)药业发展公司;2003年,在北京成立北京同仁堂和记医药投资有限公司。而后,和黄正式地在中国内地扩张自己的版图:2001年8月,和记黄埔(中国)有限公司与上海市药材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组建上海首家中药合资企业——上海和黄药业有限公司;2004年11月,和黄药业(广州)投资有限公司与广药集团控股的白云山正式签约,合资建立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

  上海中药制药一厂建于1958年,由沪上四家百年药店雷允上、胡庆余、童涵春、蔡同德合并而成,是一家具有优良传统、丰富经验、剂型全面,技术领先的老牌中药企业。从1974年起,主要产品麝香保心丸就投入研发;1981,麝香保心丸正式上市,在治疗冠心病方面颇有独到之处。2001年,上海和黄药业成立的时候,总投资额达到2.2亿人民币,但条件是原上海中药制药一厂及“上药”牌注册商标等,转入合资企业!依托和记黄埔强大的资金和管理实力,上海和黄药业发扬和拓展其传统优势,现已发展成为拥有丸剂、片剂、注射剂等12大类剂型,“上药”牌注册商标及麝香保心丸、胆宁片、生脉注射液等70个品种的知名中药生产企业。而和黄呢?答案不言而喻,“上药”有多出名,和黄就有多赚钱。自2004年,麝香保心丸销售就开始超过亿元。

  和黄在广州的合作同样“不虚此行”。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投资总额为3.45亿元,注册资本为2亿元,双方各占5096的股份。和记黄埔下属和黄药业以价值l亿元人民币的港币或美元出资,占合资公司50%的股份;自云山以下属全资分厂广州白云山中药厂的;争资产(包括未在账面列示之无形资产、不含“白云山”商标专用权、不含与外用药生产相关的固定资产和存货)中的1亿元出资,占合资公司50%的股份。合作之前,投入合资公司的白云山中药厂主要市场在国内,中药每年出口量只占总销售额的10%,并且这些产品都是以食品添加剂的名义出口。合资后,新成立的公司经营范围为各类药品、保健品、食品和中药材的生产、加工、研究开发,销售合资公司产品。合资公司的产品可以摆放在和黄在世界各地拥有或控股的连锁商店进行销售,但是有个条件——合资公司可以无偿使用“白云山”、“BYs”商标及“和记黄埔”、“和记”、“和黄”、“HWL”商标。

  在广州和黄成立的签约仪式上,和记黄埔中国公司董事、总经理杜志强曾表示,和记黄埔有长期投资中药现代化的计划,在北方和同仁堂合作,在华东与上药集团合作并在上海建立研发中心。白云山中药厂出色的品牌和强大的研发能力是吸引和记黄埔的根本。两者的联合是强强合作,并将促进我国中医药的快速发展和加快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步伐。

  杜志强的话变成了现实。在推进中药现代化战略方面,借助和黄的实力或者说“势力”,白云山和黄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先后与香港、法国、日本等地企业和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承担国家、省、市科技项目13项,中药提取、片剂包衣、中药指纹图谱,以及中药材GAP建设等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公司建立了国内规模最大的板蓝根GAP药材基地,并全国首家通过国家认证;他们的拳头产品“复方丹参片”采用了“国际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使得十种丹参有效成分科学配比,获得国家唯一防治老年期痴呆症专利;公司还成立了华南首家现代中药研究院,下设呼吸药物、心脑血管药物、抗菌消炎中药、GAP、功能食品、中药抗生素六大研究中心——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俨然成为国内领先的药物研发生产企业。

  这样的飞跃,和黄功不可没,并且功成名就——2005年,白云山品牌价值评估已超过60亿元!

  如果上述投资具有玩“实业”性质的话,那么玩“资本”的也不在少数。譬如前面提到的联想,再譬如很多精通风投的行家。

  已有案例显示,不少国内外著名的投行和风险投资均已涉足中国医药行业,如高盛、美林投资、高登国际、软银投资,鼎晖投资、蓝山投资等。据《新财富》杂志统计,中国医药企业获得风险投资的案例已达29个(其中12件发生在2006年)。其中,凯赛生物是医药企业中获得风险投资最多的,在经过两轮的私募之后,凯赛生物大概获得了7800万美元的融资。

  风险投资投资医药企业获利丰厚。以高盛为例,从公开资料来看,高盛在医药行业的投资额是最大的:2004年投资海王星辰4000万美元;2005年投资迈瑞生物(深圳)4000万美元;2006年与其他几家私募基金共同投资凯赛生物5200万美元;与联想弘毅一道投资先声药业2640万美元。这些项目中,迈瑞生物与先声药业已先后登陆了美国纽交所。迈瑞生物于2006年在美国发行2000万份ADR,发行价为每份ADRl3.50美元,融资2.7亿美元。上市当日,迈瑞生物上涨30%,收盘价为17.55美元,高盛的投资回报已经超过了4倍。截至2007年5月14日,迈瑞生物的收盘价为24.88美元,总市值超过38亿美元。如果按此价格计算,高盛的获利无疑更加丰厚。先声药业于2007年4月在纽交所上市,每股发行价为14.5美元,融资总额为2.3亿美元。而凯赛生物实质是一个为医药、农业、环保、食品、化工等领域提供生物发酵、酶工艺产业化的一个技术平台,其发展前景也为业界看好。

  “失败”各有不同

  在干帆驶过的海面,侧畔定有沉舟;在一将功成的身后,必然有失败者跌倒——并非身材高大者就一定可以摘到所有树上的果子。

  2004年12月12日,原计划于次年揭牌的海尔医药有限公司提前亮相。海尔医药副总经理王丹青表示,海尔集团计划在5年内将医药公司的年销售额做到30亿元。据他的说法,海尔医药公司注册资本为300万元,由海尔集团先前成立的海尔药业全资控股并由集团间接控股,而今后随时都有追加投资的可能。

  海尔,中国家电业的巨人,也曾试图涉足医药,开发自己的产品,但在研发出某产品后却将之“寄人篱下”,显得有些“拿不出手”。而这次,目标在转向医药流通业务。海尔医药的业务涉及到药品快批、物流以及连锁药店。而药品经营上,海尔医药将涉及到国内各大品牌药品。

  由于海尔集团先前的管理层中并没有人熟悉医药领域,因而对于用人方面,集团采取了“挖人”战术。海尔集团分别从国药集团西北公司、西安正大以及哈药集团这三个医药巨头处请到了包括王丹青在内的三位专业人士,直接就任医药公司的高层:王丹青在来海尔前,曾就职于国药集团、西安杨森、丽珠药业;总经理王明刚曾在西安正大、成都蜀阳担任老总;而另一位负责oTC方面的副总左春岩,曾在哈药六厂主攻药品销售。

  可是如今,海尔的药品流通业务并没有真正流通起来,倒是个有损海尔名誉的事件在公众中传播:2006年,海尔旗下的青岛海尔药业生产的药品“海尔-海名威”被众多乙肝患者诟病。甚至有人责问:作为一家著名品牌企业,何以不顾及自己的“脸面”,任由虚假药品广告误导和欺骗患者?看来,产品多元化发展给海尔集团的高层们带来了不少管理上的漏洞,在医药这片“蓝海”面前,海尔无法“真诚到永远”。

  提到“四川全兴”,可能除了几个老球迷外,已经很少有人能想起它。其实,全兴集团的主营业务是酒,旗下著名的品牌就是“水井坊”—=一种高档白酒。水井坊为全兴股份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但是,全兴更渴望的是“饮全兴,万事兴”。在2002年,全兴继与清华大学企业集团联合收购、重组了清华源兴药业有限公司(全兴持股49%)之后,又与该集团一起联合多家公司发起设立清华源兴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兴持股18%)。这表明,全兴要向生物医药迈进!(当然,想迈进医药业的白酒大鳄不止全兴,还包括茅台。)

  根据与清华签署的协议,清华将对全兴股份的生物医学项目、中药及酒业项目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双方还投资成立了深圳市清华基因城发展有限公司。这样就构成了一个现代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化开发基地。当时全兴正在各地举行增发新股的路演活动。这家著名的“酒厂”招股意向书中投资项目总计11个,其中生物技术产业项目有4个,药业项目有3个,酒业项目有4个。董事长杨肇基表示,四川全兴现已走上了以酒业为依托,以药业为平台,向现代生物技术产业拓展的产业创新之路。公司负责人还称,短期而言,一些生物医药项目的利润可能不及酒业;但从发展的眼光看,这些生物医药项目将逐步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记者曾经努力地求证全兴以上项目,发现全兴持有清华源兴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8%股份的事实是,公司通过子公司深圳清华源兴生物股份公司,间接持有深圳赛百诺公司18%的股权。后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上首个基因治疗药物“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今又生,Gendicine),2004年已在我国获准正式上市,主治癌症艾滋病疾病!但没有人能真正说清的是:2006年10月9日,全兴更名为“四川水井坊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由“G全兴”变更为“水井坊”;老板还是杨肇基,但业务主营却是酒类及抗生素原料药及各种制剂,尤其是抗生素原料药。至于那些具有概念性质的生物制药项目,给人一种偃旗息鼓的感觉——至少是很沉默。在医药行业里,做到“万事全兴”是非常难的。假如只是炒作概念的话,也许还会像中国的甲A、四川全兴俱乐部一样,默默到无闻。

  经验教训大致相同

  当一个外行进入医药业时,往往是引起人们质疑的。原因无外乎两点:一是无论他们在原来的行业干得如何出色,在医药行业都无疑还是个外行。外行领导内行,结果会是怎样?二是它们很多进入的目的首先是获得回报,尤其是私人股权投资基金身份的投资者。假如一旦投资者认为时机成熟,可能就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退出,很难像传统实业投资那样长期坚持奋斗,‘那么,就有可能影响医药企业后面的发展。

  但通过一个个具有说服力的案例,人们的质疑渐渐会得到回答。“外行”并非不能做好医药,但凡成功者,都看似“外行”,却有着非常内行的做法。

  譬如说和记黄埔,地产与医药毫无联系,但和黄非常会做企业,它知道企业的立足之点是品牌!无论是“上药”还是“白云山”(也许还包括同仁堂),都是中医药业响当当的牌子。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中医药文化沉淀,和黄觉得有投资价值。即使投资对象缺乏资金(例如白云山),但只要有内涵、有底蕴、有产品(叫得响的、有独到之处的产品),和黄就认为是可以介入、可以合作的“强者”。资金短缺?也许正是和黄所求之不得!

  因此,所谓的“外行”,在“如何找准投资对象”方面,是最内行的。

  而且,这些“外行们”还有个非常“内行”的做法,那就是给投资对象所需要的。

  投资对象最需要什么呢?

  强大的资金支持;畅通的国内外产品通路;先进的企业管理方式:还有就是人人持股、人人做企业的主人……

  这些需要也许不能每条都兑现,但只要是促进企业发展的,肯定会做到。例如联想对石药的承诺都写在了石药挂牌招标时的公告里;例如为了“复方丹参片”,和黄甚至到青藏高原去开发自己的丹参种植基地……

  还有就是,“世事无绝对”,“外行们”的“短处”有时也可能将“坏”事变“好”事。正因为他们是医药这个专业性很强行业的门外汉,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所谓内行团队,才避免参股之后的诸如董事会一类高层的“换血”政变,避免权力之争,避免内部人心不稳,避免不必要的人员调整。要知道,人力是最大的资源。

  今年5月,著名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和道琼斯VentureOne联合发布了中国区风险投资季度报告。报告显示:2007年第一季度中国大陆风险投资趋多样化共有36笔风险投资,较去年同期减少4笔;投资额达3.435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减少5%。但值得注意的是,投向医疗和能源初创企业的资金显著增长。医疗产业的投资在第一季度共有3笔投资,投资金额共计1500万美元,而去年同期仅有一笔300万美元的投资。就中国大陆市场而言,是2002年第一季度以来医疗产业获得投资最多的一个季度。第一季度的3笔投资分别发生在医用设备、医用软件及信息服务板块内。

  值得注意的是,从投资结构看,与前几年风险投资扎堆生物医药企业不同,2006年风险投资的投资风格出现分散趋势。除了生物医药企业外,更多的中成药企业、医疗器械、医疗保健、医药电子商务企业进入风险投资视野。风险投资在这些领域的投资金额显著增加。

  看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外行们”进入医药业,结局是成功还是失败,成绩将说明一切!

(实习编辑:肖晓堃)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特别策划
热门问答更多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