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小河沿”走出的大医生:纪念吴英恺院士

2019-11-15 07:17:23医脉通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有人曾问吴英恺,“好医生”的标准是什么?他答道:好坏医生的分水岭,就在于为谁服务和如何服务。在吴英恺眼中,学医不难,学成“良医”才难,值得注意的是,他强调的是良医而非“名医”。然而,从不刻意追求名利的吴英恺,最终却成为了世纪名医。

  16年前的今天,初冬凌晨的北京安贞医院,一位93岁老人在病房里安详地与世长辞。“不保留骨灰,不化妆,不举行告别仪式,不发讣告,不开追悼会。”这是老人临行前的嘱咐,他走得很安静,似乎连枝头上的鸟儿都不愿惊扰。

  他的确没有留下这些“俗物”,但却留下了许多个沉甸甸的“第一”:我国第一例食管癌切除和胸内食管-胃吻合术、第一例未闭动脉导管结扎术、第一例缩窄性心包炎切除术、《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创刊人与第一位总编辑、阜外医院与安贞医院的创始人……

  他就是我国胸心外科、心血管病流行学奠基人吴英恺院士(1910.5.8-2003.11.13),今天,是他的16周年忌辰。

  “小河沿”走出的“大医生”

  1910年5月8日,吴英恺出生在辽宁省新民县一个满族教师家庭,他的父亲很重视子女教育,虽然家境不宽裕,但吴英恺兄弟五人都接受了大学教育。吴英恺的奶奶体弱多病,常年服药,小小的吴英恺从小便仰慕穿白大褂的医生,心中默默立志从医。

  17岁时,还没有高中毕业的吴英恺,便投考了由英国医生司督阁创建的沈阳奉天医科专门学校,也就是日后的辽宁医学院,当时这所医院还有个更亲切的名字——小河沿医科大学。

  1933年,23岁的吴英恺顺利获得内科、外科双学士学位,又进入北京协和医院任外科实习医生。年轻的他每次在查房前,都要悄悄跑到厕所的镜子前,一个人背诵病历,纠正自己的英语发音。当时他就暗下决心:“一个英国医生可以在中国开创一个大医院和医学院,我也得为自己的国家干出一番事业。”

  上午手术、下午门诊,从清早忙到午夜……协和的实习生涯就像不停转的陀螺,吴英恺在外科主任直接领导下工作,时刻兢兢业业生怕出错。即使在读研期间曾因肺结核养病9个月,他仍出色完成了学习,完成了两篇论文。

  29岁那年秋天,吴英恺成为了北京协和医院外科总住院医师,被选入了食管癌治疗研究组。他彻夜不眠地查阅了30年来的所有相关文献,认为实施我国首例食管胃吻合术的时机已成熟。终于,在1940年的春天,年仅30岁的吴英恺鼓足勇气,按图索骥照着文献上描述的步骤,成功完成了这一术式。

  越洋进修,博采医家众长

  1941年,吴英恺被协和医学院派送到美国华盛顿大学,进修心胸外科。吴英恺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涉足胸外科各个领域、博采众长,进一步拓宽了自己的医学视野。

  创新是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吴英恺将各个领域的优点融会贯通,加上一点灵感和勇气,将整形外科的包扎技术“移植”到胸廓成形术中,取得了120例胸廓成形术无一化脓感染的“奇迹”。

  1943年,二战和日本侵华战争剑拔弩张之时,吴英恺的进修期也即将结束,美国胸外科权威极力挽留他,并许以优厚的工作与生活条件。但吴英恺义无反顾,冒着生命危险横渡大西洋、印度洋,带着自费购买的一整套外科手术器械,归国报效。

  回到战火纷飞的故土,吴英恺无暇修整,立即摩拳擦掌在大后方重庆参加创建了中央医院,34岁便挑起外科主任重担。抗战期间条件异常艰苦,没有血库、不时停电、冬天只能依靠炭火取暖,但他还是带领医护,从零开始创建了一流的外科团队,完成了我国首例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

  战争中,哪里有需要吴英恺就出现在哪里——重庆、天津、北京,解放前的1948年5月,他回到了熟悉的北京协和医院,担任外科学系教授。建国后战火烧到鸭绿江畔,身为东北人的吴英恺又依然参加了抗美援朝医疗队,抢救了数以千计的志愿军,并编写了著作《野战外科学》。

  与吴英恺共事过的胸外科专家黄国俊教授回忆道:在没有电脑的时代,他(吴英恺)对于遇到的每个特殊病例都有自己的手写档案记录,包括简要病例特点、手术方法及病理照片等等,视如家珍,妥善收藏。

  创建三所医院,决心不当“手术匠”

  吴英恺的一生中,共创建了三所医院、两个研究所和五个心胸外科。战争结束后,吴英恺在北京西郊创办了我国第一所胸部专科医院,1958年胸科医院迁往城内,成为中国医科院阜外医院。1980年,已退休的吴英恺已是古稀之年,但他仍苦心孤诣创办了以心血管为专长的北京安贞医院。

  终日穿梭在手术室与病房之间的吴英恺,却并不以“手术大家”自居,甚至有点“看轻”手术。“我开了一辈子刀,能治好多少患者?百姓都懂得预防知识,不得病了,医生失业了,我也欣慰。”

  由此可见吴英恺对预防医学的重视。在十年文革浩劫后,年近七旬的他拿手术刀已心有余而力不足,便转战心血管病预防与流行病学研究,70年代他吸取国外经验,领导制定了我国的高血压、冠心病的诊断标准和人群防治方案。

  吴英恺的一生硕果累累,45岁当选第一批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委员),任《中华外科杂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主编,88岁被授予中国医学科学最高奖“中国医学科学奖”,逝世前两年获颁“医德医风奖”……学术与医德这两座高山,他都攀登到了顶峰。

  2003年11月13日去世后,遵照遗愿,安贞医院、协和医院的专家一起为他做了病理解剖,将他的心脏完好保存起来,永远留在他亲手创建的安贞医院里。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特别策划
热门问答更多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