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误诊之后,这位医生的做法让同行肃然起敬

2019-04-22 14:14:10医学界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每一个医生都有误诊误治的时候,但对误诊的态度却很不一样

  今天上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道肿瘤内科主任医师张晓东在她的微博上分享了一例关于医生误诊的故事。

  医学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每一个医生都有误诊误治的时候,只是有的人发生率高,有的医生发生率低,因此为降低误诊误治的概率,最大程度的保障患者安全,每个医院都有“三级医生”查房制度、多学科会诊等等,误诊不可避免,但对误诊的态度却很不一样。

  最近一例某大医院病理科误诊,我没有对患者说什么,只是让患者找他们重新会诊。结果患者拿着原病理报告回来了,我一看病理科医生在原报告单上这样写的:原肝细胞癌诊断有误,经进一步了解临床情况和科内会诊更改诊断为肝转移性腺癌。签名XXX 2019.4。

  这让我对同行肃然起敬,一个坦坦荡荡、不隐瞒、不推卸责任的医生。患者对我说,很感谢他,对他的误诊能理解,一点不会抱怨。真实、真诚是每一个行业的准则吧。

  对于分享这个案例的原因,张晓东主任告诉“医学界”,这件事令她特别感慨。“其实我们医生误诊、误治真的是难免,你只要别掩盖、别去骗病人,真诚的去面对,就像这个医生这么坦坦荡荡的面对,在诊断报告上写就是误诊了,更改诊断是什么,99.9%的病人都是非常通情达理的,不会有什么意见。”

  误诊是临床客观存在的问题,越是疑难复杂的疾病,越容易发生误诊。去年8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开展肿瘤多学科诊疗试点工作的通知》,目的正是为了提高国内肿瘤规范化诊疗水平,防止误诊误治情况发生,保障患者医疗安全。

  早在1985年,我国《临床误诊误治》就创刊了,该刊物以研究临床诊疗失误的经验和教训,探索误诊误治发生规律及防范措施为宗旨。一些科室定期召开的死亡病例讨论会,其实也是在讨论和寻找是否有失误之处,还可以吸取哪些教训。

  去年10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科医生沈凌出版了一本书:《医生为什么会误诊》,他在前言中写道:作为医生,我们每天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考试”……在众多“考题”中,诊断总是排在第一位的。没有哪位医生一辈子不误诊,但想做一位好医生,就不应该放过任何一个误诊或者漏诊的病例……

  在谈论误诊误治这一话题时,有一句话被引述甚广:所有接受治疗的病人,大约只有10%幸运找到了病因,并且得到恰到好处的治疗。1997年美国全国患者安全基金会所作的一项调查发现,42%的被调查者声称,他们自己或是亲友曾经有过被医生误诊、误医的经历。

  误诊即意味着病人不能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有时候会给医生和患者双方带来伤痛,某法律网站还有针对误诊建立的专题页面。

  北京同仁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张友平医生去年在微博上撰文《医生误诊知多少》,他在文中对误诊后果总结如下:

  病人方面轻的治疗错误、治标未治本、辗转求医等,严重的残废、死亡。

  社会方面不良舆论、伤残率增加、医疗纠纷等。

  在文章最后,张友平医生写道:没有诊治的失败就没有成功,没有诊治的错误也就没有正确。不过,历来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很不公正,重视正面的经验,轻视反面的教训,甚至把误诊误治与发生的医疗事故等同起来,以致不能客观地正视现实。

  原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曾写了多篇讨论误诊的文章,其中《客观辩证看误诊》中,他写道:并不是诊断错误或治疗错误都可称为误诊误治,应纠正误诊必然误治的一些不确切看法,客观地评价误诊误治的原因。

  一位坦荡面对误诊的医生,能够引起另一位医生大发感慨并肃然起敬,也反映了医生群体面对误诊时的畏惧和不敢担当现状。对此现状,中国卫生法学会常务理事郑雪倩曾在接受新华社采访中表示:究其原因,与国家缺少相应的制度支持不无关系,医学的风险,不应由医院或医生来承担,国家应设立保险或基金来支持,在医院医生无过错的情况下,误诊也能被担当,患者能获得补偿。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相关专题
谨防产后风误诊为风湿病

产后风湿病最易误诊为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症等。若产后风湿病表现手足小关节疼痛、活动受限,无经验医生易按类风湿病治疗,其实类风湿有关节晨僵、有关节肿胀,而产后风湿病无此症状。类风湿化验不正常,而产后风湿病化验多正常。

特别策划
热门问答更多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