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学者论医生集团:政策是最大难题 别被资本操控

2016-07-25 08:48:58生命时报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在看到希望的同时,医生集团自身的发展也面临诸多问题。

  编者的话

  调动医护人员的积极性是医改成功的关键环节。多点执业政策的号音一落,越来越多的医生们看到“机会来了”。无论是为更好地服务患者,还是为了获得更加合理的收入,医生集团已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不少三甲医院的年轻医生,甚至已在业界拥有一定地位的大专家们,都逐渐组建了医生集团。不过,在看到希望的同时,医生集团自身的发展也面临诸多问题。为此,《生命时报》特邀体制内外医生集团创始人、业界学者、医院院长、行业管理者共论“他们眼中的医生集团”。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教授霍勇

  医生集团不能被资本操纵

  如果给医生集团下个定义,我认为,它是整合医生资源的一种市场化组织。其服务对象既可以是高端人群,也可以是区县级的基层患者。以华医心诚医生集团为例,并非只针对高端患者,而是致力于扶植县级医院心血管学科的建设。

  医生集团既是管理医生的组织,更肩负着为医生服务的责任。负责任的医生集团应当确保医生享受合理的物质待遇;保证医生拥有学术认可;获得起码的职业保障。正因如此,医生必须是这个集团的核心,要能为自己做主,而不受外部资本左右。

  就目前而言,医生集团的潜在人才储备是比较充足的。在多点执业的政策引导下,三甲医院等体制内医生可以兼职医生集团,发挥更大的价值;部队医院正在面临改革,这意味着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体制内医生主动走出体制,选择到医生集团就职;很多退休的知名专家,更可以在医生集团发挥余热。

  近年来,医生集团已进入发展期,但还面临很多发展问题。首先,国家政策对医生集团的定位不明,管理也有所欠缺,医疗大环境对集团发展并不友好。其次,医生集团存在定位不准的问题,不乏跟风赶时髦者。再次,企业投资“热”导致某些医生集团失去独立性,存在被资本操纵的嫌疑。

  在我看来,国家急需通过研究确定引导方向,为医生集团合理定位,并理顺多点执业等相关医疗问题。医生集团应找到自身定位。将社会资本引入医生集团是一种必然,但不能以左右医疗行为做代价。

  冬雷脑科医生集团创始人宋冬雷

  患者至上是核心价值观

  法国文学大师加缪说:“自由应是一个能使自己变得更好的机会。”从2013年毅然离开上海华山医院,到2015年成立国内首个体制外脑科医生集团,我一直在追求“自由”二字。

  除了自由,我的医生集团还有一套核心价值观,我认为,它会帮我们走得更好、更远。首先,我们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和“超级服务”,把时间和精力只放在患者身上,努力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率,而不是关心自己的职称和职位;其次,我们坚持医生待遇的合法化、阳光化。离开体制,走向市场,未来即便面临多少困难,我们绝对不做任何有损患者利益的事;再次,为全国各地培养更多高水平的医生是我们独特的使命。

  大陆地区成立医生集团不过是最近一两年的事,目前来看,难以找到合适的合作平台这一困境最为突出。要么医院条件有限,要么医院政策不行,要么医院理念有问题……既保证以病人为中心,又尊重医生的劳动价值,同时还能做高精尖的神经外科手术,满足三个条件的平台真的不多。可见,中国优秀的医生很多,而优质的医院平台很少。不过,在我们有限的合作伙伴中,比如公立医院上海市浦南医院、私立医院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病人满意、医生满意、医院也很满意,我们实现了帮助医院改进医疗质量、服务质量、管理质量的初衷。

  在我看来,离开体制才能更好地坚持医生集团的本性和价值观。虽然我们做起来困难一些,但我们会对中国医疗改善发挥更大作用,因为我们才是“彻底的革命者”,而“历史往往由少数人改变”。

  北京璞至医疗投资有限公司CEO陈春玲

  政策才是最大困境

  “医生集团”不是什么新概念,在国外已成为常见的医生形态。例如,麻省总医院在运营上,主要分为医院管理队伍和医生集团两大系统。两者的最高负责人在地位上平起平坐。一个医生集团可选择一家医院服务或同时签约几家医院。鉴于这种关系,医院从根本上会尊重医生集团和医生个人。对比我国目前医生集团现状,还存在较大差距,但也有广阔的发展。

  目前,我正在针对妇科肿瘤方向与业内专家筹划建立医生集团。近两年,我研究了境内外医生集团的发展模式、轨迹和优劣特点,更意识到成立妇科肿瘤医生集团有特别意义。北上广与基层的诊疗水平差距很大,这一问题导致我国癌症生存率和国外差距很大。可以说,基层医疗对于优质妇科肿瘤医生的需求非常强烈。

  我认为,当下医生集团不存在人才、资金方面的太多障碍,政策才是最大困境。虽然国家鼓励医生多点执业,但很多医生多点执业还是会担心院外执业会影响院内前途。部分大医院院长对多点执业的态度多是“不予支持”。建议政府应继续出台政策细则,鼓励医生轻松地多点执业,走出体制,不要忽放忽收。

  大家医联创始人、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脏外科副主任孙宏涛

  帮基层医疗更好地发展

  目前,国内成立的医生集团,仅“大家医联”来说,目前发展比较顺利,我们拿到了融资,在发展的道路上,我们想把医生集团搞好,最终希望能做心血管连锁医院。

  医生集团的存在,可以让基层医院和基层诊所得到较大发展。三甲医院的医生可以将先进的理念提供给基层医生,通过“互联网+”的模式为基层诊所提供技术指导。目前我们在500多家基层诊所挂牌“远程心电监测中心定点合作单位”。基层医院给患者做完心电图后,传给“大家医联”的专家,通过20~30分钟的即时诊断,指导基层医生判断处理。

  基层诊所是基层群众健康的守护者,随着分级诊疗的推动,基层医院、社区医院和诊所将接待更多患者,而允许医生多点执业,也为医生集团的诞生提供了土壤。可以预见,基层医院和诊所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而目前需要的帮助和扶持也是巨大的。目前,接受医生集团还需要一个过程。通过不断宣传和引导,才能将基层医院患者的数量做起来,医生集团的价值才会慢慢体现。

  中国非公立医疗协会副会长郝德明

  医生集团有待管理和规范

  今年2月份起,我们一直在筹备成立中国非公立医疗协会医生集团分会。目前,近60家医生集团和医生组织已向我们正式申请作为筹备成立的发起人,我们将根据申请发起人的先进性、代表性和广泛性的评估情况,及时组织召开成立筹备会议。我们必须肯定,在国家推出医生多点执业政策下,一些以专科为群体的医生,在工商行政部门登记注册的企业法人性质的社会医生管理服务公司,无论对国家,对病人还是对医生,乃至于对促进社会办医供给侧的改革都是一件好事。但是当前如雨后春笋般的医生集团或称为企业法人的医生组织,迫切需要行业引导和规范化管理。

  组建全国性医生集团分会的行业管理组织,目的在于我们想通过行业管理更好地规范医生集团,首先确保医生从公立医院走向非公立医院,这一流动过程的有序性;其次,通过行业管理规范医生的执业;再次,促进各医生集团公平、正当的健康竞争;最后,为医生集团和基层医疗机构牵线搭桥,鼓励和引导优质的医疗资源,为基层医院服务,对边远地区的医疗卫生进行支援。

  我们希望能够早日形成一种多层次、多元化的医疗服务格局。但是,在医生签约医生集团的过程中,也的确面临了很多问题。目前争议较大的是,部分医生一条腿在体制内,但一条腿在体制外。这也反映了部分医生对走出去,由单位人走向社会人有信心但底气还不足的问题,其实在过去计划经济体系下诞生的人员编制,过去有过进步意义,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现在的编制己成了发挥人积极性的一个笼子,离开笼子意味着要承担一定的市场风险。部分医生对医生集团还缺乏经验,还处于脚踏两只船的摸索阶段。但我相信,医生集团经过规范化的管理后,会更好地与医疗机构合作,积累一定的市场经验。一旦医生集团拥有医疗技术,还有塑造品牌、宣传品牌等市场经验后,它最终将走向社会办医道路,医生会告别两条腿模式,走向自由职业。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卫生管理与政策中心主任蔡江南

  有望成为医改突破口

  在我国,医生集团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当下还处在摸索和探寻阶段。但若能够好好利用,很有可能成为医改的重要突破口。就目前来看,我国医疗服务还存在两个重要问题:一方面,医疗资源和服务的倒金字塔状况加剧,优质的医疗资源持续向大医院聚集;另一方面,医生短缺和浪费的矛盾现象加剧,即高质量的医生数量较少,临床医学生仍在流失。换句话说,我国医疗体制核心问题就是医生问题——既短缺又过剩,这背后反映出医生的收入、就业体制问题,而医生集团或许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起点。

  但从现有的医生集团来看,仍旧一定程度上受制于目前的医疗体制。由于独立执业大环境还尚不充分具备的情况下,很多医生集团仅仅充当了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桥梁”:帮患者找到想看的医生,帮医生找到合适的患者,而这些患者的到来最终还是要到医生所在的公立医院接受治疗。与此同时,医生如何突破体制束缚,也是我国医疗行业一直存在的问题。

  要实现更好地发展,医生集团需要探索各种各样的形式,我对此给出三点建议:首先,国家应给予一定的鼓励政策。目前,除深圳第一家获得执照的医生集团外,多数医生集团还无独立行医资格,建议明确其“医疗机构”的法律地位。其次,医保报销渠道开放,可在一定程度上吸引患者前去就医。最后,管理要跟得上。建议成立管理人团队或成立医生集团协会,有组织的进行管理。

  上海第一妇婴保健院院长段涛

  只要有勇气,我都支持

  医生集团让不少体制内医生蠢蠢欲动,成为资本追逐的热门话题。从现代医院发展历史来看,医院原本就是“医生集团”。最早医生都是个体行医,后来形成医院,在一起工作组成了“医生集团”。刚开始是PhysicianTalks(医生说了算),有了医院后成了MoneyTalks(资本说了算,以私立医院为主)或PowerTalks(政府说了算,以公立医院为主)。现在不少医生对医院不满意,想要更大的自主权,于是又变回PhysicianTalks,就出现了现在的“医生集团”。

  据我观察,医生集团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体制外医生集团,如张强医生集团、冬雷脑科医生集团。与美国的模式类似,但缺乏第三方保险,面临病人不够、可持续差的问题。他们多数服务自费和有商业保险的中高端病人,不少与高端民营医院展开合作。

  另一类是体制内医生集团,其风头正劲,但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医生集团。这种模式既不脱离体制,又能享受体制外的自由。一定程度上看,它能对病人实现集团内上下级医生之间的转诊,有助于分级诊疗;能为他们日后的“出走”创造品牌和病人基础;还能为集团内的专家带来自己更想要的专科病人。但医生们多数只用业余时间,这样很难形成一个逻辑清晰且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满足投资者需求。

  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仍旧认为,医生集团是将来的趋势。目前阶段,政府保持开放心态就好,不宜过多干预。毕竟,医改成功不成功,关键看人,人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后面都好办。而以医生自由执业为基础的医生集团,就是为此做加法。

  作为一家三甲医院的院长,如果有员工创立或参与医生集团,只要有勇气、有能力,我都支持。

  有人说我宽容,其实我有“私心”。这种体制内外兼顾的模式,让有能力的医生通过合理合法手段,获得阳光、公开的收入,难道不比收病人红包、过度医疗强吗?从医院人力成本考虑,有能力的人在外面挣得多,我就可以把“蛋糕”多分给小医生、小护士们,保证这些最需要钱、力量最单薄群体的收入。

  如此看来,何乐而不为?

  中国医院协会疾病与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周生来

  医生真正“活”起来了

  2015年,堪称中国医生实现自由职业、医疗行业解放生产力的元年。医生集团的出现,促使中国的医生由“单位人”走向“社会人”。之前,我们一直在提倡“医师多点职业”,政策虽好,却是雷声大雨点小,在实际的管理与运营上难以实现。但医生集团的落地,促使整个医生“活”起来了,推进中国医生实现社会化。

  医生从体制内走出,最大的好处在于优质医疗资源的分配、布局,更多的依靠市场需要,而并非依靠政府的力量。举例来说,国内大型的三甲医院办得好,是因为依靠政府的行政力量垄断了医疗行业的优质资源,但有一个问题凸显,就是百姓看病难。而医生集团的出现,能在一定程度上惠及老百姓,缓解看病难的问题。一方面,老百姓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另一方面,有助于医生集团按照市场的需求发展,组织医疗资源,而不再以行政、政府为导向。

  当然,任何一个新生事物,不是一下子就成熟起来的,中国医生集团会面临资金短缺、医生人才紧缺等种种困难,甚至会出现夭折。但我相信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它会逐渐成熟。

  我还想强调一点,医疗卫生行业的改革可以说是各行各业中最为缓慢的改革之一。以前,我们连最基础的改革——解放生产力都没有实现。直到医生集团雨后春笋地出现,才标志着医疗行业开始解放生产力。所以我呼吁,中国的医改必须三步并做一步走,解放生产力的同时,加快生产力的发展,同时注意医疗资源的优化。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特别策划
热门问答更多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