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致6年前的自己:从医是一场马拉松,挺住!

2019-04-13 00:14:57医脉通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我专心于工作,并确保自己有充足睡眠和锻炼。我不后悔这种选择,并且生活得更加轻松。”

  如果让今天的你,给医学生时代的自己写一封信,你会说些什么?是为当时的热血青年加油鼓劲,还是提出未来在医院生存的建议?抑或是劝当时的自己跳出火海、另谋生路?

  美国女医生Suzanne Koven就曾为“年轻的自己”写过一封信,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亲爱的年轻医生:

  我知道你很兴奋,也很害怕,这些感觉都是正常的。你将要在医院度过的艰难时光、你必须掌握的医学知识、你将要为患者生命承担的责任,都有足够理由让你望而生畏。如果你一点都不担心,我反而会担心。

  医学世界里的性别歧视并不鲜见,有些无伤大雅,有些会让你火冒三丈。作为女性,你将面临额外的挑战,我相信你已经有所体会了。在泌尿外科轮转时,你会觉得自己的存在有点多余,大家默认“有自尊的男病人,都不会愿意让女医生看”。

  更严重的歧视是赤裸裸的薪酬差距。我要很痛心地告诉你,2017年美国女医生的平均年薪比男医生低2万美元,这还是在调整工作时长等因素后的结论;管理岗位上的男性远多于女性,即使在妇产科依旧如此;还有性骚扰,从手术室里的荤话到更严重的性虐待,以至于我们有些同胞无法忍受,从此告别了医院。

  但最大的恐惧,不在外面,而来自你的内心、你的头脑。你可能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自己制造的恐惧。我从实习阶段直到现在的执业中,一直饱受“冒名顶替综合征”的困扰,我耗费了极大的心力,去告诉自己我不是个“骗子”。

  “冒名顶替综合征”并不独属于女性,男医生也可能出现这种不安——觉得自己的成功全靠侥幸,和优秀的同学们相比,自己并没有真的理解凝血途径、打不出完美的外科结、听不出心脏杂音的微妙之处。

  与男医生的不安相比,我们的恐惧感更甚:我们不仅坚信自己的缺点,更会对自己的优点妄自菲薄。

  2016年一项研究显示,受女医生照料的患者转归更佳。这一结果让人们纷纷猜测,为何会如此:是女性更有洞察力、更富同理心,还是更注重细节、更善于倾听,甚至是更善良?我不知道哪个猜测属实,但我切身的体会却是:

  即使我们真的拥有这些优势,也倾向于无视或否认它们,甚至视之为一种负担。我们总是说“无论男女,都有潜力成为优秀的倾听者、富于同情心,这些能力没什么特别。”好像情商高,就意味着智商低似的。

  更早之前,我以为展示出自己强大的医学知识,能改变别人对我的看法。这种信念激励了我刻苦学习,但收效甚微。临床学习第二年时,一位肿瘤科老师提问我一种皮疹的类型,我脱口而出:“蕈样肉芽肿!”这是我少数认识的几种皮疹之一,也是唯一与癌症相关的皮疹。

  我竟然答对了!这让老师、患者和我自己都大吃一惊。但没过一会,这种惊讶和喜悦就被大家忘在脑后了,我还是那只“菜鸟”。

  进入高年级,我更加坚信熟悉掌握临床技能,就是一个医生能力的全部。我兴致勃勃地尝试腰椎穿刺,第一次就完美完成;我申请了胃肠病学专业培训,即使对消化科并不感兴趣,只是觉得会操作内窥镜能让自己更自信。

  在实习的最初几年,我坚信好医生就是要治愈病人。所以每次看到“干净”的胸片、血压恢复正常,都让我欣喜万分。反之则让我忧心忡忡——当急诊科打电话说我的患者又突然来医院时,我总觉得肯定是自己做错了什么,才会如此。

  直到现在,我才意识到——我们不是超人,也不是骗子,既不那么强大,也没那么渺小。我接受了“人必有一死”的现实。我多么希望你,能够跳过多年的煎熬与纠结,直接有这种坦然、谦卑的心态!

  我明白了,没必要与“冒名顶替综合征”肉搏,花更多时间去肯定自己,才对病人更好——发挥我的优势,去幽默地与病人交流,讲讲笑话,知道何时该沉默何时该滔滔不绝,懂得发挥拥抱的力量。每个医生都有他/她的秘密武器,它的疗效不亚于药片。

  亲爱的年轻同事,你不是个“医学骗子”。你有缺点,也有独特的优点,你受过良好的教育,拥有令人钦佩的目标感,它们都将助你成为一个优秀的医生。而你作为女性拥有的善感和同理心,只会锦上添花。

  你忠诚的Suzanne Koven

  于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

  人都说“先见之明”,但医生更多的是“后见之明”

  为年轻医生写信,似乎早已成为医学教育中的一项传统,其重要性不亚于临床技能的培养。

  早在1855年,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哈佛医学院教授James Jackson就曾写过“致初入临床的年轻医生的一封信”,并被收录进1982年出版的文集《给年轻医生的信》中,该书作者是著名外科医生、医学人文学科的奠基者Richard Selzer。

  在这封信之前,Koven就曾给自己做过一枚“时间胶囊”。彼时,她是美国麻省总医院的一名内科主治医生,2017年6月,身为住院医师的她参与了一项“写信给自己”的计划。

  计划要求参与者向6个月后的自己写一封信,内容可以是此刻的憧憬、学医的焦虑,或任何想说的话。然后信件被封存起来,直到6个月后再返还给写信者。

  当时的Koven既是寄信人,也是收信人。但她坦言,写信时自己很茫然,除了排队领取一套并不合身的白大褂、刚学的结核菌素试验、手忙脚乱的CPR操作,她对医学还一片懵懂。

  而写这封信带给她最大的触动,是当她对行医驾轻就熟后,再看到刚进医院的新实习生,特别是女医学生,能对她们的手足无措感同身受。而没写过这封信的人,可能早已忘了这种青涩的感觉。

  于是Koven便带着自己的回忆,写下了本文开头对年轻女医生的劝诫。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特别策划
热门问答更多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