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抚顺6岁女童被虐,为何有人会因虐待他人产生快感?

2020-11-11 00:00:03网易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为什么总是有人会因为虐待别人产生快感?虐待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究竟是什么?网易健康《健康关注》栏目为各位逐一分析。

“小说都不敢这么写”、“我都气哭了,怎么会有这种人”、“别说亲妈,就是仇人也下不去这样的手啊”。近日,“抚顺6岁女童被虐”事件简直要把网友们气炸了!

据媒体报道,在3个月的时间里,女童被亲妈刘某及其男友陈某虐待。他们用滚水浇头、铁钳拔牙、掰断胳膊、用针刺入大腿、吃猫屎等惨绝人寰的手段把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折磨得几乎死掉。幸亏孩子外婆得知之后,不顾威胁果断报警,孩子经过手术出院后由爸爸照顾。

此外,女童姥姥与生母刘某的一段微信聊天记录显示,5月28日,在孩子被下病危通知后,刘某曾经威胁孩子姥姥不准报警,并声称自己如果入狱,出狱后要找人进行报复。目前,女童亲妈刘某及其男友陈某因涉嫌故意伤害罪及虐待罪已被检方提起公诉。

近年来,孩子遭继父母甚至亲生父母虐待的案例频发,致使很多无辜的孩子遭受身体和心灵的伤害。

· 2014年5月,杭州一位12岁女孩因抄袭作业,被父亲拖到车棚用草绳勒住脖子吊打死亡。

· 2015年8月,一名6岁女童被亲生母亲用电线抽打身体并在伤口上撒盐,导致女童全身多处受伤。

· 2018年12月,深圳宝安区父母虐打8岁女儿,轮流掌掴、拉头发、用脚蹬,甚至从背后抱脖抡摔、用笤帚抽打身体。

· 2020年6月,成都亲生母亲虐待1岁男婴,孩子被打进ICU。

我们除了心疼可怜的孩子、谴责虐待者之外,往往会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总是有人会因为虐待别人产生快感?虐待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究竟是什么?网易健康《健康关注》栏目为各位逐一分析。

施虐者对被虐者拥有不同的情感

施虐者对被虐者的情感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如果施虐者对于被施虐者的心理是喜爱、迷恋的,那么,施虐者产生的则是一种大家都会产生的大众心理,由Rebecca Dyer提出的可爱侵略性。

当看到可爱的婴儿或小动物,很多人会产生一种“我靠ta好可爱,好想咬死ta”的想法。

这种心理是由于人们不能控制对于喜欢的事物的情感,以至于这种情感没有合适的出口才会本能想到“施虐”。

早在2015年,就有来自美国耶鲁大学的团队专门研究过这个问题。研究发现,最能挑起这种欲望的是人类婴儿。研究团队将这种现象理解成人们在受到“可爱刺激”后产生的一种积极情绪,只不过是展现出了矛盾的状态,一种保护欲和一种侵略欲并存的状态。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的临床心理医生斯塔夫罗普洛斯对这种现象进行了进一步研究,人们在想“不行了,太可爱了,我好想咬它一口”的时候,他们的大脑是如何反应的。

结果表明,人们在产生可爱侵略欲望的同时,大脑的奖赏系统和情感系统十分活跃。

这种“可爱侵略性”情绪不是变态,而是一种积极的情绪,类似于“喜极而泣”。与虐待狂不同,这种想法不会持续很久,转瞬即逝,它出现的意义在于调节我们即将失控的状态。

但是,如果施虐者是厌恶、反感被施虐者,这就要提到心理防御机制中的两种方式:转移、投射,在这些过程中施虐者会得到安慰和满足。

“转移”就是指当一个人因限于理智或社会的制约,将对某一对象的情绪、欲望或态度,在潜意识中转移到另一个可替代的对象身上,也就是人们平时说的“迁怒于人”。

“投射”则是指将自己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性格、态度、意念或欲望,转移到别人的身上或外部世界的一种认知障碍,通俗的说就是“以己之心,度人之腹”。

强奸犯认为受害者穿着暴露,才引发他犯罪;一个在潜意识里对自己女秘书有非分之想的上司,却推说她在勾引他;有些不良少年,别人无意中看他一眼,他就动手打人,认为别人瞧不起他。这些都是属于一种投射防御。

反社会人格:从暴力中寻求快感

不开心了怎么办?有人选择闷闷不乐,或选择吃一顿大餐,看场电影,找个空旷的地方吼几嗓子,或疯狂的购物来消化情绪。但是,反社会人格者会做出其他选择,譬如施虐。

反社会人格者还有一个更通俗的别名“无良症”,也就是指毫无良知的人。如果一个人至少拥有以下7个特征中的3个,那么这个人在临床上就足以被确诊为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

1.无法遵守社会规范。

2.惯于欺骗和操控他人。

3.行事易冲动,无法提前做出计划。

4.易怒,具有攻击性。

5.毫不顾及自身或他人的安危。

6.一贯不负责任。

7.在伤害、虐待他人或偷窃他人东西之后毫无悔意。

其中,第7条尤为重要。典型的人物要数电影《沉默的羔羊》中的主人公汉尼拔。他会把一个和他无冤无仇的人用极其残忍的手法杀死,然后听着音乐优雅地享用这些“战利品”。

杀人对于他来说就是一个嗜好,一份享受。就跟正常人爱好打球,玩游戏是一样的,这也就是正常人与“反社会人格者”最大的区别所在。

据心理学家分析,抚顺6岁女童被虐案中的施虐者(女孩生母的男友)陈某就属于反社会人格,在情感上极其冷漠。

反社会人格者比正常人更渴求刺激,那是一种缘于原始神经反应的刺激,它能带给人快乐和兴奋的感觉。这种情感类似于原始社会人们狩猎时所产生的情感反应。

残忍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着PBD情结

2006年,心理学教授Victor Nell提出了死亡情结(PBD情结)。他认为,人类祖先从几百万年前开始狩猎,主要的食物蛋白质来源自动物。有考古证据显示,当时的原始人不仅吃大象、河马这些大型动物,甚至很可能吃自己同类。因此,Victor Nell认为,人类身上“残忍”这种特质,也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

在被捕杀时,猎物会十分恐惧,拼命想要逃脱,鲜血直流,并在受伤时发出痛苦的呻吟声。原始人在体验这一场景时,他们的身体会产生“马上会获得养分”的暗示,感受到一种多巴胺式的、兴奋刺激的情绪。

因此,在原始人吃到食物之前,这个捕猎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奖励,这就是PBD情结。现代社会中,以虐待取乐的残忍行为可能就是某种形式的“返祖行为”。

但是,PBD情结并不意味着人类的残忍行为是由基因决定的,也绝不是为这种行为寻找另一个开脱的借口。我们的目的是,认识到现在人类所遇到的哪些问题是由进化过程中习得的,找到正确的态度去面对,再找到合适的方法去解决。

最后,想要再次强调一遍,稚子无辜,不爱请不要伤害!

参考资料:

1.Victor Nell.(2006).Cruelty's rewards: The gratifications of perpetrators and spectators.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29(3),200~224.

2.[美]玛莎·斯托特.当良知沉睡:辨认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年8月.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特别策划
热门问答更多
反社会人格障碍
  • 静灵口服液

    滋阴潜阳,宁神益智。用于儿童多动症,见有注意力涣散,多动多语,冲动任性,学习困难,舌质红,脉细数等肾阴不足,肝阳偏旺者。[详细]

    去看看 ¥59.95
  • 氟哌啶醇片

    用于急、慢性各型精神分裂症、躁狂症、抽动秽语综合症。控制兴奋躁动、敌对情绪和攻击行为的效果较好。因本品心血管系不良反应较少,也可用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和老年性精神障碍。[详细]

    去看看 ¥0.0
  • 茴拉西坦胶囊

    1.轻中度学习、记忆和认知功能障碍的血管性痴呆和阿尔茨罕姆病。2.中风后不同程度的轻中度认知和行为障碍。3.中老年良性记忆障碍。[详细]

    去看看 ¥11.86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