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2020年,30万人口以上县的医院全部达二甲!

2019-02-18 00:00:01医学界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截至2018年底,已有超过400家贫困县医院成为二级甲等医院,30余家贫困县医院达到三级医院医疗服务水平。

  县级医疗服务水平提升又有新要求。

  2月1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卫生健康对口支援工作进展有关情况。据介绍,目前所有国家级贫困县县医院实现了远程医疗全覆盖。

  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介绍说,2016年以来,全国963家三级医院与834个贫困县的1180家县级医院建立“一对一”帮扶关系。截至2018年底,已有超过400家贫困县医院成为二级甲等医院,30余家贫困县医院达到三级医院医疗服务水平。

  在答记者问环节,焦雅辉特别提到,按计划,到2020年,国家级贫困县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有效提升,30万人口以上县的县医院能够达到二级甲等医院服务水平。

  30万人口以上县的县医院全面升二甲

  值得注意的是,30万人口以上县的提法并不是首次提出。

  早在2014年4月,原国家卫计委出台的“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意见”中就曾明确要求在2014年年底前,每个县(市)要办好1-2所县级公立医院,30万人口以上的县(市)至少有一所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水平。

  如今要求30万人口以上县的县医院全面达到二甲水平,无疑是对县级医院医疗服务水平的新要求。

  根据2017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统计表,全国共有县级行政区划单位2851个,其中962个市辖区、363个县级市、1355个县、117自治县、49个旗、3个自治旗、1个特区、1个林区。另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分县市人口统计资料2010》,我国30万人口以上的县共有960个。

  人才问题是制约县医院发展的瓶颈

  一直以来,健康扶贫和县域综合改革便分不开关系。不论是健康扶贫,还是县域医改,最终要达到的目的都是让群众在县域内能够看得了病、看得上病,看得好病。

  作为承上启下、解决群众看病就医“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环节,如何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成为近年来国家和各地卫生部门的重点工作。

  去年11月8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全面提升县级医院综合能力工作方案(2018-2020年)》,明确到2020年,500家县医院(包括部分贫困县县医院)和县中医医院分别达到“三级医院”和“三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要求。到2020年,力争实现县域内就诊率达90%左右。

  今年1月10日,国家卫健委在2019年全国医疗管理工作会议上再次明确,将推动500家县级医院达标

  虽然政策方向明确了,方案路径清晰了,但外界对于如何推进县级医院达标,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仍存有疑虑。

  陕西省山阳县卫计局副局长徐毓才曾对“医学界”表示过他的担忧,“提升县级医院服务能力是好事,但不能动不动就以升三甲来说事。”他担心这种以等级评审、升级晋档来搞能力提升的做法会与为老百姓提供满意的医疗服务背道而驰。

  如何提高县域医疗服务能力?解决县医院医疗人才紧缺问题成了当务之急。

  “一方面是基层医院待遇低,工作量大,医学院毕业生不愿到县乡工作;另一方面是医院缺乏人事招聘自主权,需要的人招不进来,人事编制部门招来的又用不上。”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人民医院院长康文娟说出了县医院人才紧缺的原因。

  “我们要能吸引人才来,同时要留得住这些人才。”焦雅辉表示,在健康扶贫工作中,人才是一个关键环节。如今,针对县域医疗人才紧缺的现状,国家和地方都给出了一定政策优惠,包括给县医院一定的人才招聘使用自主权,让县医院招的到人、招的对人,另外在工资、奖金和福利待遇方面也有一些相应的倾斜政策,来保证这些人能够留在县医院安心的发挥作用。

  另外,针对乡情开展人才定向培养,吸纳本地人才,提供助学金、奖学金到医学院校学习,学成之后回到家乡开展工作,开展全科特岗医师的培训解决乡一级基层人才短缺的问题。以求通过从政策方面改进完善,增强县医院吸引力。

  “一对一”帮扶,提升基层医疗人才服务能力

  人才有了,如何培养?

  新闻发布会上,焦雅辉介绍,2016年以来,全国963家三级医院与834个贫困县的1180家县级医院建立“一对一”帮扶关系。参与对口支援的三级医院,

  一方面派驻人员到县医院现场开展教学指导、出门诊、手术示教等,在现场开展“传帮带”;

  另一方面利用远程医疗的方式开展培训、教学、查房指导,极大提高了帮扶效率。

  此外,三级医院为贫困县县医院开通绿色通道,优先接受贫困县县医院医务人员进修学习。

  “从今年开始,我们针对对口支援工作还提出一个要求,要求对口帮扶的三级医院根据县医院的需求,既要派管理人员,像派出院长、副院长和护理部主任,还要还根据县医院发展需求派出学科带头人。”

  在一些人口较少的深度贫困地区的县医院,一些临床岗位人才力量较薄弱,国家卫健委要求支援的三级医院先派出人,在这些岗位给他们填补上,确保这些科室和专科能够正常的运转起来,满足当地老百姓基本的诊疗需求。

  截至2018年底,三级医院已派出超过6万人次医务人员参与贫困县县级医院管理和诊疗工作,门诊诊疗人次超过3000万,管理出院患者超过300万,住院手术超过50万台。通过派驻人员的传、帮、带,帮助县医院新建临床专科5900个,开展新技术、新项目超过3.8万项。

  “医疗人才的培养需要综合施策,也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我们将多措并举、远近结合,解决县医院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焦雅辉表示。

  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援藏,帮助2家医院“创三甲”

  既要派管理人员,还要派出学科带头人……对三甲医院而言,既然承担了这份对口帮扶的责任,必定会按照要求践行到底。但这种“输血式”帮扶到底不是长久之计。

  如何在当地培养一批“带不走”的人才队伍?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赵丹丹在发布会上介绍了上海经验。

  据介绍,上海对口支援首创“组团式”工作法,注重顶层设计,动员全市力量,“一盘棋”部署。先后助推新疆喀什二院、西藏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实现“创三甲”目标后,继续向“强三甲”目标迈进。

  上海采取“管理干部+技术人才”的选派模式,从三甲医院选派了234名骨干专业技术人才赴2家受援医院开展为期一年或一年半的支援工作,又选派8名管理干部在当地卫健委和受援医院的领导岗位任职,为受援地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

  同时,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援派专家带教、开展远程教学等方法为受援医院培训医务人员1.2万余人次。两家受援医院先后选派368名专业技术骨干赴上海进修学习。上海共派出约560余名专家到受援医院举办学术讲座、开展巡回医疗等活动。复旦大学为新疆喀什二院培训51名在职研究生,2家受援医院都成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教学医院。

  图:上海援藏医疗队专家利用中午休息及周末带教本地骨干,正在训练关节镜微创技术。

  借助互联网技术,大力推进受援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上海与受援医院持续开展远程诊疗服务,开展远程医疗咨询238例,远程病例讨论200多例,节约群众就医成本,方便群众就医,让当地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上海优质的医疗服务。

  以西藏日喀则市人民医院为例,截至2018年底,该医院总门诊量为14.2万人次,总急诊量近4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32.22%、138.48%。在上海专家的指导下,2家受援医院共申报国家自然基金3项,填补自治区技术空白89项,发表SCI学术论文36篇。

  在这2家受援医院整体水平快速提升后,又有一个问题摆在面前,怎么由一个“高峰”带动一片“高原”?上海充分发挥2家受援医院的龙头作用,开展医疗联合体建设,带动当地县乡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提升。目前,2家受援医院与当地46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署了医联体协议,为医联体成员提供医疗技术支持、人才培养、转诊绿色通道等服务。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特别策划
热门问答更多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