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高校开“死亡课”防自杀 要到殡仪馆实地感知

2008-12-25 09:31:00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上月,云南昆明一中让高一年级学生集体写遗书之事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赞这是直面生死的教育,也有人忧这会诱导学生寻死。

  大学生自杀事件频发

  对于大学生来说,当下最迫切的就是就业问题。社会竞争压力大,个别超负荷工作而又无处排遣压抑心理的人也会选择自杀。

  此外,也有专家提到,开展生死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来自他人的生死经历无法转化成自我的生存智慧。以汶川大地震为例,不少人当时痛哭流涕,也明白到生命的宝贵。然而,这些抽象的灾难体验并没有最大程度地转变为生命的智慧,影响到自己的生活行为。一方面人们只是灾难体验的旁观者,没有感同身受,地震之后影响自身的仍是生活的琐事。大事件不能让人系统地正确地认识生死,唯有开展系统的教学能够让人们潜移默化,得到真正的认识。

  谈死亡会否形成轻生暗示

  “生死教育”在不少专家看来是一门应当推行的课程,但招来部分家长的恐惧和不解,甚至有家长担心本有自杀倾向的学生,上生死教育课反而促发其自杀的冲动。对此,有关专家表示,“死亡教育”已经进入很多发达国家教育课程,他们让孩子甚至幼儿园的儿童去触碰尸体,了解和直面死亡,并在对死亡的观察中发问,不仅让他们对死亡有科学认识,还能促使更多人为濒临死亡的人提供帮助,减少青少年的意外死亡。    

  学生在上完死亡教育课程之后要写对“生死”的反思,让老师评阅。

  家长:学生陷入其中难自拔

  专家:孩子误读死亡易轻生

  昨天,记者随机采访了9位家长,其中过半家长(特别是年纪较大)回答说不理解:好端端谈什么死、写什么遗书,让孩子积极生活岂不更好,为何非得让他们去想关于死的东西呢?学生家长龙女士说,孩子上死亡教育课是否让本来有自杀倾向的学生陷入其中不能自拔。据周先生证实,广州就曾发生过某危机干预机构一名主要负责人就是因为研究太深,最后选择自杀。

  对此,李艳月老师回应说,“让你学会点火柴,甚至提供点火工具,但不是叫你去放火。”一直嚷嚷着死的人反倒不是真正会自寻短见,倒是闷不作声、短时间之内行为反常的人值得关注。因此,死亡普适教育非常重要,能让人意识到要珍惜什么。

  胡宜安教授也表示,中国文化中关于死亡话题是禁忌,人们避讳谈,无论是孩子还是行将就木的老人,稍微提提死亡就会被禁止。在家庭中,成人尽量不让孩子接触“死亡”,主要是防止他们因目睹死亡或听到死亡而引起焦虑、恐惧和不安。但是,物极必反,过度禁忌使孩子对“死亡”产生好奇,甚至带给他们一些关于死亡的不正确信息,误认为死是一件轻松、随意的事情,甚至可能由于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放弃生命,造成很多孩子抗打击能力太弱,家里一旦有亲人去世,有的孩子甚至一度无法从中走出,郁郁寡欢。

  据专家称,产生自杀念头的往往是14~23岁的孩子,他们容易觉得生活无趣,如恋爱处理不好、就业压力大而寻求死亡,他们无顾后果以及给亲人的悲痛。更令人担心的是,孩子处于青春期时候,他们会表现出强烈“死亡本能”,容易把死当作一种浪漫行为,认为是对感情忠诚的表达。青春期中的恋爱,如果处理不好,恋爱失败寻死的事情就不断发生。

  不过,也有专家建议死亡教育要审慎进行,“死亡教育是不是适合所有学生,比方说会不会加深那些经历过家庭悲剧的孩子的伤痛?”胡宜安说,让学生写遗书、墓志铭等也要注意,毕竟让学生感受提前划上生命句号,也是一件残忍的事情。所有的事情有两极化,都有一个度,太钻进去就出不来。” 他认为,死亡教育不能美化死亡,一方面要解除神秘性,让人们了解相关知识,另一方面是赋予死亡神圣性,不能草率对待。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特别策划
热门问答更多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