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高校开“死亡课”防自杀 要到殡仪馆实地感知

2008-12-25 09:31:00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上月,云南昆明一中让高一年级学生集体写遗书之事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赞这是直面生死的教育,也有人忧这会诱导学生寻死。

  还要到殡仪馆实地感知

  广州市21中作为心理示范学校,生命教育曾以辅导课形式出现过。心理老师李艳月说,学校曾设置这样的情景:“假设在泰坦尼克号上,所有的人都即将面临死亡的威胁,你会先扔谁下去?最后留下谁?如果让你在这个时候写一封遗书,你会写什么……”。不少老师认为,模拟活动可以让学生对死亡心理、死亡体验有初步感知,也能了解内心的真实情感。

  “正确了解什么是死,才能够更好地生”。胡宜安称,他计划下一步让学生到殡仪馆、敬老院、临终关怀病区等场所去实地感知、考察或实践,略窥死亡面貌。

  “上过死亡教育课的基本上不会自杀”

  走进课室,从外表上无法看出选修生死学课程的学生与其他学生有什么区别。那么,是什么样的体验让学生“够胆”选这门课呢?上完课又有什么感触呢?

  广东药学院今年3月份开始面向全校学生开设《死亡教育》选修课,并配有专门的教材《死亡教育》。

  选修生死学的有两类人

  记者调查发现,选择生死学或死亡教育的学生有两类,其中占多数的人群是有过自杀的念头或有过失去亲人的经历,而另外一种则是学生对生死学这门学问充满好奇欲了解相关知识。有的学生在作业中提到失去父母或祖辈的丧亲之痛;有的提到听闻母亲生产的惨叫;有的则袒露自己诸事不顺压力过大希望“一死了之”。

  邹宇华教授曾给记者讲述了这样案例。他的一名男学生是同性恋,因爱上一名同性陷入深深的困扰,无法解脱。男生明白自己的性倾向已经定型无可扭转,却害怕放任滥交或进行变性手术,给父母和家庭带来更大的伤害。无法排解,他一再产生自杀的念头,幸而在行动之前写信向老师倾诉。后来,上了相关课程及得到老师的回信后,学生终于平复了心情,放弃自杀念头。

  近年来,邹教授处理过相当多这样因疾病、贫困、压力、就业而有死亡念头的棘手案例。他认为,很多学生选择一死了之是因为没有得到过相关的教育,上过死亡教育课的学生,基本上不会有自杀的问题。

  邹宇华教授称,据非官方的不完全统计,广东近5年来已有75名学生自杀,其中今年已经有20名左右的学生自杀。虽然中国学生的自杀率远比不上欧美等发达国家,然而,“近年来大学生自杀现象频发,开这个课已经迫在眉睫了”。

  为什么这么多人选择自杀,与现在的社会变迁不无关系。胡宜安称,改革开放以后,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可是各种深层次的矛盾也暴露出来。一方面是大环境的改变,现在很多东西都得靠自己去拼搏,导致个体的生存压力非常大。在物质社会中,人们对物质的追求永无止境,但内心却非常空虚。此外,与过去物质条件差时人们经受的挫折多相比,现在人们承受挫折的机会少了,心理承受能力也变差了。另一方面,家庭结构以三口之家为多,独身子女生活在相对封闭的思想环境中,缺乏与同龄亲人的沟通和交流,一旦有了自杀的念头却难以排解。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特别策划
热门问答更多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