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推荐图集 > 正文

屁竟能反应这么多身体的秘密?听医生教你健康放屁

2017-01-03 09:58:2039健康网

放屁

    电视剧《芈月传》里有一个“放屁梗”,充满童真的小游戏——

  “姐姐,你会放屁吗?”

  “你看我给你放个连环屁!”

  小芈月在手臂上“放屁”将小芈姝逗得大笑……

  但在现实中,不少人真个遇到过放连环屁、恶臭屁的糗事时,更多是尴尬、好尴尬。屁多屁臭提示啥,让医生来教你破除尴尬。

  屁的多少与饮食相关

  “放屁”一词,经常被用于骂人造句,却是我们人体胃肠道内气体排出肛门的一种正常生理反应。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胃肠外科副教授练磊介绍,肠道的气体主要来自我们在吃喝或讲话时咽下的空气,还有食物在大肠被细菌分解和被真菌发酵的过程中产生的气体。

  无论哪个途径,都离不开人的这张嘴。所以,屁的多少与饮食息息相关。

  一个人放屁多,首先应该自查有没有这些不良习惯:

  1、一边吃东西,一边说话。不少人的吃喝速度过快,餐桌上滔滔不绝讲个不停,这种不良用餐习惯都会使人在吃喝时吞入比较多的空气。

  2、无糖不欢,吃了太多的高糖类食物。许多女孩对甜食天生难抗拒,殊不知糖分被肠道细菌分解会产生大量的气体,像巧克力、糖果、蛋糕等吃多了,当心淑女变“屁王”。

  多屁也可能是“病”

  放屁,羞于让人知道,但屁透露了身体的健康信息,自己不可以不知道。

  某些疾病会引起一种肠道病变叫做“肠道轻度狭窄”,由于肠道不完全性狭窄,引起食物在肠道滞留的时间过长,让肠道细菌分解发酵的时间过长,也会产生较多的气体。

  胃炎、胃溃疡、慢性胆囊炎等患者以及消化酶分泌减少的老年人,本身消化功能较差,一时大意没管住嘴结果吃多了,食物消化不充分,进入大肠后会产生较多气体。

  此外,便秘患者由于大便滞留肠道时间长,被细菌过度分解也会产气增多。

  臭屁熏天更不能大意

屁  

  屁多无味无声,尚能瞒天过海,但屁多味臭,无论如何都会被发现(讨厌)。

  练磊表示,屁的气味主要反映饮食结构。一般饮食结构正常,屁的气味不会特别臭;如果你放屁臭,很可能是当天进食了过多的“产臭”食物。

  1、鸡蛋。进食了一些含有产生硫化氢较多的食物,那么放屁气味自然臭,大便也比较臭。其实,屁的臭味与臭鸡蛋味很像,两者的主要成分是硫化氢,所以多吃了两个鸡蛋后放屁就会特别臭。

  2、大蒜。大蒜是一种含有多聚糖化合物的食物,在肠道产气较多,又自带有刺激性气味的食物,所以大蒜吃多了也会放屁臭。

  3、煎炸油腻之食物。炸薯条、烤鱿鱼、烧鸡翅、煎饼果子等小食吃多了容易上火,上火之后连放屁也比较臭。这是因为肠道细菌分解肉类蛋白质时能产生硫化氢、吲哚、粪臭素等恶臭气体。

  “长期放屁臭,经饮食调整也没有好转,应该尽早就医检查。”练磊提醒,胃肠道溃疡或肿瘤出血,血液积在肠腔内被细菌分解也可以增加排气,产生一种独特的臭味。

  两个方法减少放屁

屁股 

  为了不让气味“扰人”,影响自身颜面,人们常常忍屁不放。这其实是一种不健康的行为。

  憋住的气体虽然没有破菊(肛门)而出,可是会积存在大肠里,可导致废气被肠壁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代谢废物转而要经肾和肺排放,加重了这些脏器的负担。

  在理论上憋屁还会导致肠道张力异常升高,可造成便秘。

  何况,“屁意”有时并不是你想控制就能一定控制住的。如果有约会、有重要会议要参加,为了避免社交尴尬,聪明的做法是:提前改变饮食结构和习惯,可以减少放屁。

  1、不要吃那些容易引起肠道排气增多的食物。除糖类食品之外,产气较多的食物还有乳制品、大蒜、洋葱、豆类、红薯、土豆等。

  最常见的是纯牛奶,正常情况下,牛奶中的半乳糖会被人体肠道里面的半乳糖酶分解。但是,有些人天生肠道缺乏半乳糖酶或者半乳糖酶活性不足,这种乳糖不耐受者喝下纯牛奶,不消化的乳糖被细菌分解就会大量产气。

  2、做个安静吃饭的美男子或美女子,细嚼慢咽,可以减少吞入空气,从而减少放屁。

  屁臭不能乱吃清热解毒片

  总有人太心急,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一些个人经验之谈称,服用复方穿心莲片、鱼腥草、牛黄解毒片等中成药,可以清热解毒,快速缓解放屁臭。

  “清热解毒一类中成药,往往含有润肠通便的成分,可以缩短大便停留肠道的时间,细菌发酵时间也变短,从而排气减少,气味减轻。”

  练磊表示,一些中成药确实可以让难闻的放屁气味得到改善,但“是药三分毒”,不建议首选药物治疗。经饮食调整无效,医生才会给予合适的药物,常用的是益生菌。

  大肠正常菌群中的乳酸杆菌等益生菌分解食物残渣产生的气体一般不会太臭,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致病菌则容易产生臭气。

  因此,正常菌群失调者补充益生菌有利于减少臭屁。对于疾病导致的放屁臭,则需要针对具体病因进行治疗。

热点资讯

    声明:39健康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

    39健康网 - 中国优质医疗保健信息与在线健康服务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0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网站简介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问题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