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跨国企业垄断多年后,国产牙骨传导听力系统将填补本土听力市场空白
单侧耳聋人群需求凸显,国产牙骨传导体力系统填补市场空白。
2020-06-22

  在全球,单侧耳聋患者的数量不在少数。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美国单侧耳聋患者达900万,且每年以6万人的速度递增,单侧耳聋和传导性听力损失患者合计达1200万。在中国,这一数据则已超过5000万。并且,随着国内健康消费升级,单侧耳聋患者改善听力的需求也日益凸显。

  李明(化名)就是众多单侧耳聋患者之一。在很久以前,李明由于头晕不适,在2013年去医院通过脑部CT检查确诊为听神经瘤,这是脑部良性肿瘤的一种,由于肿瘤比较大,必须通过开颅手术全切病变的神经组织,而这也意味着李明的左耳听力将会消失。在听到这一消息,李明一时难以接受,同年3月,在华山神经外科经历手术,术后康复,他也开始慢慢体会到作为单侧耳聋这个事实。

  “第一次术后,在理发时我感受到了电推在左侧只有振动的感觉,没有杂音,在我走在马路上的时候,好几次都会被左后方不守护交通规则的自行车、电动车不耐烦的推搡,但实际上,哪怕他们在喊我,我也听不到。”李明在描述单侧耳聋的感受时介绍,“有人在我身后叫我名字,我会下意识在右边寻找声音的来源;有时候,家人在喊我,但我总会一时找不到声音的来源,为此,家人便不得不提高音量,或索性走到我面前进行沟通;以前我喜欢用手机听QQ音乐,手术后一段时间,因为左侧的耳朵听力的问题,听音乐的时间也大大减少,从前优质的立体的效果到在我听来也已经成为单声道,效果大打折扣。”

  如何才能拯救单侧耳聋患者的困扰?患者亟需有效的解决方案。

  

  单侧耳聋人群激发“刚需”市场

  与口腔、眼科等行业相比,听力行业似乎在不少人看来是一个细分小行业。与其相对应的是,听力健康也经常被忽视。在普通人的印象中,助听器主要是针对双侧耳聋患者的“必需品”,实际上,单侧耳聋人群同样是一个庞大的“刚需”市场,并且此前他们很难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

  据39健康网了解,针对听力损失,目前市面上的治疗手段,主要有传统对传式气导助听器和眼镜式、软带式骨传导助听器,以及被视为单侧耳聋治疗的“金标准”就是外科植入式骨锚助听器手术。但是这些方案有的患者体验较差,有的创伤较大,还的则意味着高成本,导致实际接受治疗的患者也极其有限。

  例如,被奉为“金标准”的外科植入式骨锚助听器,需要在患者耳后开刀,植入钛钉基座,患者需要经受“残酷”的手术,伤口易感染,需要长期护理,且耳后有一个明显的助听装置,影响美观;而对传式气导助听器,健耳和听损耳都需佩戴,且音质欠佳;其他非手术骨传导产品,声音传导经过皮肤和软组织后明显衰减,同样影响音质和言语清晰度,且患者佩戴后会有强烈的皮肤压迫感和疼痛感;

  对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听力中心副主任李蕴教授表示,单侧耳聋市场需求庞大,但目前普遍缺乏令患者满意的听力干预解决方案,这也导致了单侧耳聋患者常常被忽视,进而造成他们日常生活及社交的障碍,甚至影响心理健康。与此同时,相比齿科、眼科等,听力改善的人群意识也有待提高。

  据39健康网了解,单侧耳聋患者多数是重度与极重度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在嘈杂环境中会有非常明显的聆听困难,而在交通环境中,会因不能进行声源定位,为出行带来安全隐患。即使在安静环境中,患者的患耳侧也难以听清他人的小声交谈。

  研究显示,长期单侧耳聋会引起大脑功能的重塑,与正常人相比,单侧耳聋患者会更加依赖视觉的信息,而因在沟通中辨别声音吃力,易导致精力分散,从而降低其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长此以往,会逐渐失去自信,出现孤僻、抑郁等影响身心健康的情况。

  不难发现,单侧耳聋患者应及早进行听力干预,避免因延误干预时机而导致不可逆的大脑功能障碍。

  

  听力市场亟需开拓的赛道

  据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统计,2018年全球听力辅具市场规模为83.9亿美元,预计到2026年将达到144.5亿美元,在预测期内复合年增长率为7.2%。听力缺损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每年将给全球经济带来高达7500亿美元的损失。

  另有数据显示,国内助听器市场规模已从2009年的11.23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42.85亿元,预计至2022年我国助听器行业产量约近3000万个。

  不过,目前市面上的助听器大多为低端产品,产品创新少,技术含量不高。国内能够生产高端助听产品的企业较少,从产品技术水平来看,国内企业生产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尚不到市场总量的10%。国内助听器高端市场仍是空白亟待填补。

  声佗医疗董事长普强凌先生告诉39健康网,听力行业是一个值得企业家去寻找、开拓的赛道,而这主要有三点理由:

  一是,听力行业关乎1亿多人的生活质量,目前,该行业的发展水平在国内的还非常低;

  二是,眼下,国内听力行业的发展情况与美国差距约10倍,这是国内医疗行业中仅存的一个巨大的、需要开发的保障。

  三是,目前国产企业在听力行业中的实力非常薄弱,在听力这个领域中,患者用的最多的就是助听器,而国产的品牌在国内市场份额小于10%,这是一个有待于国内医疗界,企业界,设备资本需要关注、投入的领域。

  此外,在美国,医院内和医院外的听力中心遍布全国,具有非常完善的网络,且从业人员需要有博士学位,可是在中国,我们绝大部分验配店,有很多从业人员甚至是没有经历过任何专业培训,仅有一部分人是经历过短期的听力师的职业培训。

  但是最近几年,我国高学位听力方面的专业发展较为迅猛,2019年,中国拥有了第一本统编大学本科听力学教材,这个是非常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情,也标志着我国家在听力方面的教育服务水平将会在今后有大幅提升的趋势。

  “我选择的这个赛道刚刚起飞,这是一个必须要填补的消费升级的空白,而且空白是很大的,大概相当于10年前的牙科的领域。”普强凌先生说,在中国的听力行业属于“刚刚起飞”的行业,国内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国外品牌难以撼动的背景下,声佗医疗采用“原创+引进”的模式,充分将国际技术与中国研发效率、供应链、生产成本、市场容量等方面的优势相结合,开拓了“中国制造走向全球”的模式。“未来公司也会继续加强产品的研发,每年都会有新产品上市,并且也正在研发新的细分领域产品。”

  

  被忽略的牙骨传导听力系统

  如何将国际技术进行本土化创新,并与中国产业链及市场容量方面优势相结合,这已然成为研发新细分领域产品的一大关键。为此,中国学者也做出了一番研究。

  李蕴教授介绍,在2019年,包括上海第九人民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在内的三家专业医疗机构就单侧耳聋患者进行了一系列临床试验,以了解经牙骨传导助听对单侧耳聋患者听觉言语能力,总共有39例患者进入了临床实验。

  “最终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经牙骨传导助听能对单侧耳聋的患者听觉和言语能力有明显的改善,不同的测试下普通话噪声下言语测试信噪比有改善,特别是噪声来自健侧时助益较为先主,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明显的改善。”李蕴教授称。

  据39健康网了解,牙骨传导听力系统是一款无需手术的可穿戴的听力设备,主要由耳背机(Behind-the-Ear, BTE)、口内机(In-the-Mouth, ITM)和充电系统组成。耳背机收集听损侧的声音信号,并进行数字化处理,利用无线方式技术将数字信号发送至口内机;口内机运用独特的振动技术产生高品质的、无损耗的振动,利用天然牙齿(牙槽骨本身就是颅骨的一部分)将声音刚性传递至颅骨和健侧的耳蜗,直接进入健侧耳蜗。

  此外,牙骨传导听力系统是一款无需手术的可穿戴的听力设备,以无创的方式帮助患者达到外科植入式骨导解决方案的临床听力效果,同时避免了软带式或眼镜式骨导助听产品经皮传导对声音衰减的局限性。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这款产品不仅是替代外科植入骨传导的有效方案,更填补了单侧耳聋市场缺乏满意解决方案的空白,有望引领听力市场消费升级。

  不过,也需要注意的是,当下,牙骨传导听力系统上市后,意味着在中国听力市场还有诸多需要填补的空白。今后,产品的服务网络、服务流程还需要进一步探索,至于产品的价格和成本也将继续降低,如此,才可以让该系统的产品有更多的患者使用到。

  

微信图标
微博图标
分享
季媛媛
新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