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张江“药谷”:生物医药创新模式浮现

2008-09-26 21:19:00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雷路、牛顿路、居里路……走进上海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园,整洁、安静的气息和科学的庄严肃穆一起扑面而来。这个成立于2001年,拥有210多家中外知名制药企业,数十家国家级医药研发机构、跨国公司全球性研发中心的“中国药谷”,经过7年的摸索,目前已形成一个初具规模的“研发创新——中试孵化——规模生产——营销物流——人才培育——产业服务”的现代生物医药创新体系。然而,作为国内最具希望的药品研发基地,其发展轨迹不仅具有示范作用,同时也肩负着走中国特色医药产业之路的重任。
  聚焦张江“药谷”
  
  张江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独特的身份。作为张江高科技园区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1996年8月2日,科技部、卫生部、中科院、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在人民大会堂正式签署共建“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的合作协议,并将该基地设在张江高科技园区内。为形成张江药谷药品研发的集聚效应,“药谷”聚集了30多家国家级的生物医药研发、教育机构和跨国公司全球性研发中心,其中包括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中医药大学、国家药物筛选中心、国家上海新药安全评价中心、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上海新药研究开发中心、上海摩根-谈生命科学中心,以及美国礼来、瑞士罗氏、诺华、和记黄埔等跨国企业的全球性研发中心。与此同时,通过邀请首席科学家参与、邀请科技顾问担任智囊、邀请学科带头人入园、吸引海外归国留学生到园区创业等途径,张江“药谷”荟萃了500多名创新创业型高端人才。
  
  医药企业、研发机构和高端人才的汇集,使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研发在张江渐成气候。粗略统计进入临床试验的新药超过10个,处于实验室阶段的20多个,还有一批已获专利的化合物。三合生物公司获准进入临床试验的“赛米司酮片剂”抗早孕新药,是为数不多的化学类一类新药,已在30多个国家申报发明专利;微创医疗器械公司研制成功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填补国内空白的第一代含药缓释血管支架,打破了进口同类产品对中国市场的垄断。此外,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参与完成了人类基因组测序的任务;上海转基因研究中心在转基因乳腺生物反应器以及克隆山羊研究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上海张江生物医药基地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闵浩说,当初谁也没有料到这片不到3平方公里的土地会成为全球一流的科研“黄金区”,作为一家管理公司,张江一期取得的成绩让他们非常欣慰,目前开发的生物医药基地二期工程占地面积约 1.5 平方公里,已基本完成开发建设与招商任务。二期已建成约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21幢专业孵化楼,另有9幢约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孵化楼在建,并建有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基地,配备孵化单元与公共实验室。

  探索研发外包
  
  俗话说机遇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张江“药谷”的崛起,恰恰应验了这句话。
  
  制药业研发外包(Contract ResearchOrganization简称CRO)是提供包括新药产品开发、临床前试验及临床试验、数据管理、新药申请等技术服务,几乎涵盖了新药研发的整个过程,并主要对新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测。近年来,随着全球新药研发成本大幅上升,跨国药企纷纷实施医药研发外包来降低成本、分散研发风险,他们把越来越多的研发业务外包给中国和印度的服务公司。而张江“药谷”凭借高研发能力的聚集效应成为众多跨国医药公司和研发公司进入中国的首选地。
  
  早在2003年,全球医药临床研究领域排名第一的昆泰公司就在北京设了分支机构。2007年8月,全球第二大CRO公司科文斯(上海)中心实验室在张江“药谷”落成。截至目前,包括美国杜邦、礼来、罗氏研发中心、安利、霍尼韦尔、罗门哈斯、日本荣研以及国家生物芯片中心等在内的国内外知名研发中心几乎悉数落户张江。罗氏研发中国科研总监陈力曾表示,张江有最强大的人才库。而已在药谷建立研究中心的诺贝尔奖得主穆拉德则兴奋地说,张江简直就是首屈一指的科研“黄金地段”!
  
  对于跨国公司研发基地向中国转移以及国内CRO的发展,业内人士认为,我国创新药研发能力有限,而CRO能帮助国内企业熟悉国际规则,采用国际技术为我国新药研发做铺垫。闵浩介绍,国内的CRO起步阶段是为欧美巨头做外包研发,可在短期内获取利润、积累资本,更重要的是,通过外包参与到全球创新药的研发服务当中,实际上是参与到创新药研发链条当中,获取技术和经验的积累。从这个角度来看,张江“药谷”对于中国医药产业的贡献是非常有意义的,并将在未来产生更深刻的影响。
  
  突破发展瓶颈
  
  “尽管张江‘药谷’已经成为中国医药产业的一面旗帜,但是目前面临的问题也是非常严峻的。” 闵浩表示,难题之一是“有产业的少科研,有科研资源的没有产业”。
  
  他介绍,也正是由于中国医药产业的迅速发展,许多地区都投入力量积极建设各自的医药产业基地。在这些传统“药谷”里,医药生产型企业占了主流,而上海张江药谷和北京中关村生命园则独辟蹊径,以研发企业为主流。这就涉及到一个研发成果产业化转移的问题,在园区内,许多企业都面临着同一个问题,研发的成果没有产业化支撑,如果把生产配套放在张江,成本太高承受不起。因此,一些企业在考虑迁出张江,到杭州等地的开发区落户。
  
  另一个难题是国内投融资环境不完善,政策支持不到位,不少研发公司的科研成果流失,多个重大新药成果和技术被外资购得或控股。他举例,重组人纽兰格林是张江的泽生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泽生科技)自主开发的抗心衰基因工程新药,已经申请了多项国际专利。该药在刚进入临床试验Ⅱ期之际进入了某跨国药企的视野,跨国药企出价3700万美元的技术转让款和全球销售额9%的分成,收购重组人纽兰格林的全球市场销售权。后期研发费用和上市费用的巨大资金缺口,让面对这一条件“还算优厚”的收购合同的泽生科技左右为难。
  
  其实,泽生科技只是中国新药研发企业的一个缩影,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完成了先期的技术开发,大都面临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的问题,而在这方面有资金优势和市场经验的跨国公司开始频频“跑马圈地”。
  
  泽生药业CEO周明东表示,目前在张江新药研发面临最大的难题是资金缺口,按照国际标准,一个药物的创新大概要12~15年时间,总费用大概是10亿美元,这是一个巨额的数字。如果我们在中国做,巨大的优势是成本优势,尽管我们可以把费用从10亿美元降到大约三四亿美元,仍需要二十几亿元人民币,这是不少企业不敢想象的。
  
  “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这是在张江经常能听到的一句话。事实上,一家医药研发企业从基础研发到技术创新的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常常要经历一个被称之为“死亡谷”的挫折阶段。在医药研发行业,这一阶段的“死亡率”高达40%~50%。不过在今天的张江,这种局面大为改善,如何帮助创新企业应对挫折、持续发展,已经引起张江高新开发区和市政府高度关注。为此,张江“药谷”引入灵活的金融政策。“在张江,现在大约有58个基金,它背后的资金大约在250亿~300亿元左右,这些基金每天都在寻找和发现优秀的创新企业。”闵浩说。
  
  他介绍,张江正在形成“以政府基金为指导,充分发挥社会资金积极作用”的创业投资和融资服务格局。现在的扶持资金已经不再是撒胡椒面的方式给大量的财政补贴,而是在严格的项目评估基础上进行重点扶持。同时,众多的社会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也集聚张江,张江现在可以说是国内和资本市场结合最紧密的地方之一。
  
  目前,张江对区内的所有企业建立了一个非常完整的数据库,定期对这些企业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估,然后确定支持的重点。如果确认企业处于“死亡谷”阶段,而企业又是一个好企业,园区就会通过早期的所谓引导资金或者叫天使资金,给予其帮助,让它渡过困境。当企业发展到高速成长阶段,政府又会给它提供高速成长资金,现在园区有一个14亿元的高速成长资金,它的背后有100多亿元的跟进捆绑资金,这样就可以保证这些企业安全进入到上市的轨道中去。
  
  事实上,正是由于政府基金的参与和扶持,最终使泽生科技渡过了难关。在泽生科技最困难的时候得到了300万元的政府基金,使它坚持了4个月,终于等到了8000万元的巨额风险投资。2005年年底,泽生科技从全市157个项目中脱颖而出,成为当年19个上海市科技兴市重大产业攻关项目之一,获得了3000万元无息贷款的政策扶持,同时还获得浦东新区3100万元的无息贷款。
  
  如今,张江已经拥有微创等一批在医药界响当当的公司,他们是中国医药产业的希望。张江仍然在摸索中前行,未来还会遇到未知的风浪,但是我们可以预见,理想的“创新无障碍”区域新环境的建立并不遥远。

(实习编辑:肖晓堃)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特别策划
热门问答更多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