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诺华深陷药品不良反应门抗乙肝药致患者死亡

2010-06-23 10:02:00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案件今年3月9日第一次开庭,此前,作为为李立力提供治疗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庭外调解的方式,赔偿李立力家属24万元。

  诺华简介:瑞士诺华公司(Novartis AG)是全球制药和消费者保健行业居领先位置的跨国公司。2004年集团总销售额达282.47亿美元,净收入57.67亿美元,集团研究开发投入约42亿美元。诺华公司总部设在瑞士巴塞尔,业务遍及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员工约81,400人。

  诺华被指隐瞒药品不良反应 抗乙肝药致患者死亡

  作为李立力家人的代理律师,安徽天霖律师事务所律师程林已经在年初,将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下称“诺华”)诉至北京昌平区人民法院,起诉理由为诺华隐瞒药品不良反应会造成死亡的潜在危险。

  然而向诺华索赔的74.6万元或许并不是诺华抗乙肝病毒药物替比夫定(商品名“素比伏”)事件的焦点。这一普通的医疗纠纷案背后,因为涉及500强制药企业,涉及到国内1.3亿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切身利益,涉及到医患矛盾,引起了多方关注。医院医生、药企、监管部门到底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

  安徽人李立力在服用诺华抗乙肝病毒药物替比夫定(商品名“素比伏”)1年时间后,因横纹肌溶解导致多脏器衰竭死亡。合肥市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对李立力的死因给出最终结论,鉴定意见书表明,李立力死于“服用‘替比夫定’所致的肌损害”。

  案件今年3月9日第一次开庭,此前,作为为李立力提供治疗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庭外调解的方式,赔偿李立力家属24万元。

  案件发生后,媒体的关注焦点先是聚焦了作为500强企业的诺华,是否让一个不成熟的产品,通过某种渠道快速通过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的审批,昨日,SFDA向《第一财经日报》出具的相关文件显示,前后审批过程长达1年之久,并非外界所传闻的4个月。

  同时,对于该药的不良反应,SFDA不良反应中心早在2008年4月开始就发布了关于素比伏可能导致周围神经病变的警示,以指导医生恰当使用素比伏,并且在当年10月15日下发了“关于2例素比伏死亡病例保管有关事宜的通知”。

  诺华告诉本报记者,SFDA作出上述举措后,公司于当年12月向药监部门申请了说明书的变更,并在2009年1月正式实施了说明书的“升级”。

  然而引发上述案件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不管是SFDA还是医药企业的这些警示,在医生用药中到底有多大指导意义?又或者,有无指导意义?

  事实也可以看到,各地方药监局也时有病例举报。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8年10月21日的一份内部文件显示,包括宁波宗瑞医院、解放军113医院、金华市中心医院等均有关于素比伏不良反应的报告。

  浙江省药监局也仅将信息向国家局和地市局做了传达。“我是在论坛里发现这些病例讨论,再找到浙江药监的。”程林告诉记者,“以律师函的形式向浙江药监不良反应中心调阅相关材料,也没有获准。”

  事实上,不仅程林无法获取相关信息,浙江省内的此类信息与李立力所在的安徽省没有形成有效共享机制。而药监和医院之间的沟通渠道则更让人担忧。

  一位在跨国药企从事药品注册管理的人士告诉本报,特别在中西部地区,药监与医院之间的信息共享、传递非常少,从事治疗的医生对于不良反应的掌握程度,“有时十分滞后,甚至根本不了解。”

  同时,由于乙肝用药价格昂贵,用药后,无论是医院还是医生本人都能获取好处,这一行业的潜规则也是导致部分医生对警示信息“置若罔闻”。

  程林也对本报表示,以他律师的身份获取相关信息都如此之难,可想而知普通医生了。

  跨国药企诺华向记者强调的一点是,素比伏上市以来,其说明书已经更新至第三个版本,关于素比伏可能造成的不良反应描述越来越详细、越来越易懂,不仅对于医生有警示作用,对于普通患者也便于理解。

  此前,诺华刻意隐瞒“不良反应”是程林提起诉讼的主要原因,程林认为,诺华对说明书“三易其稿”,而在每次更改之前,都有相关情况秘而不报。

  “药品上市后,用药过程中,医生将向公司随时报告用药的情况,做适应症和不良反应的补充,因此说明书变了几个版本是正常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0二医院教授张鸿飞对此表示。

  其中,在该公司的第二版说明书中,于2009年1月4日正式更改,明确添加了有关横纹肌溶解的内容——“肌肉骨骼、结缔组织和骨组织:非常罕见横纹肌溶解的报告”。

  遗憾的是,这类警示相比较李立力的死来说,来得有些晚。

  昨日,张鸿飞对记者表示,希望这起案件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于乙肝用药的关注,目前,对于用药的不必要恐慌和医疗方案制定过程中缺乏审慎的态度,是此案的警示。“比如大家熟知青霉素的不良反应,它也是可以致命的,但不会因此就不使用,而是要恰当地使用药物。”(第一财经日报 赵奕 2010年05月21日)

  诺华公司新药替比夫定被曝现严重不良反应致命

  制药企业生产出“致命”药品?这是一个让人听了无法发笑的黑色幽默。然而,这样的事件正在中国上演。在安徽、浙江等地,已连续曝出因服用新药“替比夫定”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而死亡的病例。生产该药品的,正是全球知名生物制药巨头--瑞士诺华公司。

  “蛋糕”背后的命案

  “替比夫定”为核苷类似物,商用名称为“素比伏”,目前被应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中国是全世界感染乙肝病毒人数最多的国家,全国约有3000万慢性乙肝患者,乙肝病毒携带者超过1.2亿。2007年4月,诺华制药将“素比伏”引入中国。

  然而,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合肥晚报》报道,2008年12月末,在连续服用替比夫定9个月后,因产生严重不良反应,安徽19岁青年李立力死亡。院方给出死亡原因是:横纹肌溶解综合症导致的多脏器功能衰竭。随后,李立力父母别分将李立力就诊的医院和北京诺华制药公司告上法庭,并向诺华索赔74万。

  2009年9月,受法院委托,合肥市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对李立力的死因给出最终结论。鉴定意见书表明,李立力死于“服用‘替比夫定’所致的肌损害基础上,……导致广泛的横纹肌溶解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

  事实上,此前,浙江宁波、金华等地共发生5起因该药引发的不良反应病例,其中有2例死亡。而国内一些患者论坛上,也有人反映在服用“素比伏”后出现心慌无力呕吐休克等症状。《合肥晚报》援引上海瑞金医院专家的意见指出,服用此药必须定期监检病人的身体指标,一旦出现异常,应立即停用。而在“素比伏”的说明书中,无论是副作用警告,还是提醒定期检查,这些本应标注的文字均未出现。

  与上述致死病例形成对比的是,诺华在中国市场所取得的骄人业绩。根据诺华对外发布的数据,上市不到2年的“素比伏”,市场占有率已位列第3。《21世纪经济报道》文章指出,2009年,“素比伏”在我国国内销售额约为2800万美元。中国市场这块巨大的“蛋糕”,给诺华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特别策划
热门问答更多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