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新制度的探路,厂家、配送企业和医疗机构等各色利益主体的博弈,政府的思路调整与救急,一切空前交汇并暗流涌动。百日之后,基本药物制度的更深入推进之路,依然迷雾重重。
僵局?破局?
安阳市卫生局一位人士透露,尽管省里要求,省级集中招标后,对高于乡镇卫生院销售价格的药品,可以县(市、区)为单位,依据当地药品同一品规的实际零售价,在省级中标品规内进行二次招标或者竞争性谈判,进一步降低药品价格,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销售的基本药物价格低于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前其销售价格的15%以上。
但是,该人士称,由于种种利益博弈,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措施,已经招标过的药价,很难降下来。
“一般都是县级药品比市里低,市里比省里低。目前省级统一招标是就高不就低,要就低不就高,面临的阻力太大。”上述人士表示,“再者,原来各个医疗机构和药企之间的采购,往往是现金快速支付,但是目前省级统一招标,都在两个月后付款,流动资金压力势必也造成价格变动。”
对药价存在的问题,5月12日,河南省有关领导要求,“下一步,要立即对基本药物目录中的307种药物、2439个品规的价格进行详细调查,把招标价格、市场价格都搞清楚,一个月内,报到省政府来。我们对招标价和市场价要做仔细对比,看看价格到底是高还是低。”
基本药物制度在试行中遇到的问题,并不仅仅体现在价格上。
按照河南省的统一部署,从3月1日起,试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库存的非基本药物目录药品,需要在5月1日之前按照进价销售完毕。此后,试点基层用药,将全部销售基本药物。但是,307种基本药物,究竟够不够用?
鹤壁市一位医疗界人士表示,根据调研情况,在307种基本药物中,当地基层医疗机构常用的药,甚至还占不到50%。在最大的卫生院,常用的基本药物品种也就在180种左右,部分卫生院仅仅100种左右或更低。
“当然,这也有医生用药习惯扭转问题。以基本药物中有的品种,来代替原来常用的品种。”这位人士说。
但是,具体到患者,不少人却并不买账。“比如这个病人慢性病或者其他情况,习惯用一种药。但是这种药又不在基本药物目录中,这将造成病人的不满。”这位人士说,“假如某种药一些大制药厂没有中标,中标的是一些小厂,但是患者不认。你这里没有,我就到其他医院。”
来自河南省官方的统计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现象。307种国家基本药物中,约有100种是非习惯性用药,对当地的老百姓来说,并不实用。剩下的207种药物中,配送率只有50%~70%。基本药物不足,影响到基层医疗机构的正常业务,导致大量患者转诊至上级医疗机构。
对此,河南省决定,由各试点省辖市遴选增补200种非目录药品,药物的具体品种,由各省辖市卫生局根据当地用药情况自行选定,6月15日前,增补药品务必配送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配送权的博弈,同样在刚刚过去的百日内上演。试点启动之初,河南省招标选择了20家配送企业。但5月份决定,在现有20家配送企业的基础上,再遴选80家信誉好、规模较大的配送企业,6月底前,完成招标。同时,鼓励有资质的企业直接配送,允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选择多家中标配送企业配送药品。
配套机制亟待理顺
据记者了解,目前,医疗收入、药品收入和财政补助收入是基层卫生院收入的主要来源。在卫生院的收入中,药品销售收入往往占到70%以上,最高的甚至达到90%,只有5%~8%是政府的财政补偿,而药事服务费一般不到30%。因此,基本药物制度中药品零差价销售政策对基层卫生院的影响是巨大的。
按照规定,基层医疗机构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后,形成的“收入缺口”,将建立基本药物使用财政补偿机制,即由政府来“埋单”。
但记者调查了解到,目前这一补贴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在鹤壁,公共卫生费在试点启动之初已经预拨到各个基层医疗机构。但其他补贴尚未明确。
在焦作,今年2月25日前,将中央和省补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2873.9万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上半年门诊统筹费用460万元,提前拨付到了各基层医疗机构。并由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000万元用于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和实施基本药物制度。
但是,基层医疗机构的缺口依然不小。据了解,焦作市按照医改方案规定的“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办法,对各个医疗卫生机构收支和财政补助数额进行了核定。全市核定经常性收支缺口后需财政补助4754万元,其中六县市3950万元,五个区804万元。
“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个人告诉我们应该如何补贴,到底补多少。”一家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基层医疗机构负责人说,“过去医院卖药收入的利润在20%~30%,现在没有这个利润了,补贴却迟迟不见踪影。目前运营得比较困难,工资都快发不出来了。”
郑州市中原区航海西路一家基层医疗机构负责人说,政府目前对工作人员的部分工资进行了补贴,但药品零差价销售部分的补贴还没有到位。
事实上,不仅河南,这一情况在全国其他地区普遍存在。据介绍,在九部委的实施意见中,对于基本药物在基层实行零差价之后政府如何补助、中央与地方各自的出资比例是多少、是各出一部分还是主要由地方出、补助的标准是什么、如何确保补助到位等关键问题,政府还没有出台统一的政策。
(责任编辑:黎颖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