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行业观察 > 正文

中药价格与创新唇齿相依 仍需配套政策

2009-12-04

核心提示:新一轮药价改革仍实行中央和省两级管理的体制,计划到2011年,政府管理药价方法进一步完善,药价趋于合理,医疗服务价格结构性矛盾明显缓解。值得注意的是,中药再次获得了政策倾斜。

  操作难题

  药品定价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再者,中药价格也受自身因素的制约,如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中药饮片的炮制工艺大多是家传,经常是同一饮片其名称、制法及工艺各地的差别很大,因此中药的市场定价很难。

  对此,邹爱国向记者坦陈,鼓励实行差别定价,其初衷是好的,但实践中却面临着技术和手段难题。同时,医院招标也是一个考验,如何避免医院招标以定价政策为依据人为压价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邹爱国进一步解释说,一方面,药价改革其根本是为了解决“看病贵”的难题,为此,政府要尽可能的降低药价,另一方面,为了鼓励企业生产、创新的积极性,在降价的同时又要为企业预留足够的利润空间。“老实说,这本身就是一个难以调和的现实矛盾。若定价机制在这两者之间找不到平衡,其可操作性很有限。”

  采访中,记者与国内多家优质中药企业谈及此,他们不约而同地流露出了类似的担心。

  究竟中药该如何定价?对于记者的疑问,江云告诉记者,中药生产受农副原料价格波动影响较大,且很多企业都有自己独到的工艺流程,而且质量管理控制系统及人力成本都很高,而中药本身是微利产品,如果企业无利可图,很可能出现的结果就是医院无药可用,最终还是老百姓受累。所以,尽管当前中药定价各地的标准不一样,但中药定价要尝试引入药物经济学的评价方法,并建立符合中药特点的价格评价标准,以客观反映中药的价值。

  “另外,中药定价不仅要考虑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还应考虑资源的可持续开发、质量管理、中药材标准等指标。”江云认为,对药品定价方式可进行探索,先局部对属于临床必需的有些药品进行谈判定价,然后逐步推广,最终形成科学的价格谈判机制。

  诚然,中药定价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有专家补充说,中药定价还需要考虑几个因素,比如企业品牌的附加值、企业生产规模和对生产流程的控制以及选材、企业自主创新的投入等。

  “医药价改定案,向建立完善的价格机制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接下来要针对具体的单向评价指标深入研究并制定详细的标准来落实,未来的药品定价方式将坚持鼓励创新与鼓励满足基本需求相结合。”刘忠良说。

  至于未来药品定价机制的发展趋势是否会更市场化。江云认为,市场化定价是价格规律的必然要求。他建议,未来中药市场化的合理利润空间应在20%左右,物价部门可把部分中药价改工作委托给相关协会去做,在资源和效率上实现“1+1>2”的效果,使政策更具有可操作性。

(实习编辑:马丽诗)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热点资讯

    声明:39健康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

    39健康网 - 中国优质医疗保健信息与在线健康服务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0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网站简介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问题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