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笔者以为,北京同仁堂的核心优势主要集中于3方面:一,独特的资源。公司拥有中药行业第一品牌,各类产品多达1000余种,同时作为中药行业的翘楚,得到政府的鼎力支持,这是其他众多传统中药企业所不能及的。二,国际化。作为率先走出国门的传统中药企业之一,产品现已行销至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医药的文化输出方面已走在了前列。三,完整的产业链。公司已形成一条纵贯中药材种植、中成药生产、研发、制造、销售与医疗服务的产业链,并正积极向药妆、保健食品等大健康领域进军。
在销售方面,公司的产品大多是非处方药,药店为其主要的销售终端。以前主要依靠招商代理的模式销售,近年,公司逐步建立了自己的销售队伍,并不断自建零售终端,目前同仁堂拥有零售终端894家,其中海外店28家,遍布世界17个国家。
在医疗方面,同仁堂独资建立了一家二甲医院同仁堂中医院。除此之外,近年同仁堂还积极涉足药妆和保健食品领域,基本上构建了一个以中成药制造为核心的健康产业体系。
但从近年公司财务报表来看,各项指标表现一般。2004~2008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仅为6.5%,营业利润平均增长率仅为5.5%,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平均销售毛利率为42.8%,略高于同类品牌中药的37.2%平均水平。存货周转率分别为:1.15、1.09、1.03、1.12、1.05,应收账款周转率分别为:11.57、9.64、8.47、8.88、8.76,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尽管公司在销售上采取了现款现货的交易方式,但收效并不明显。2008年公司销售收入29.4亿元,同比增长8.7%;营业利润4.1亿元,同比增长11.2%;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2.6亿元,同比增长11.2%,每股收益为0.5元,每股经营性现金流0.77元。无论从成长能力、赢利能力还是营运能力来看,公司只能算是略好于行业平均水平,与其第一品牌的地位并不相符。
至于公司未来面临的风险,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3点:
其一,销售乏力。同仁堂以前主要采取招商代理,依靠品牌、自然增长的被动式营销模式,这造成了渠道控制力弱,营销能力不强的现状。尽管公司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不断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但从目前来看仍然收效不大。同仁堂1000多只品种,但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的仅有6只,其中六味地黄丸和乌鸡白凤丸占据公司销售收入的25%~30%,而这两只品种生产企业众多,并非同仁堂独家所有。2003以前,同仁堂的这两只产品一直独占鳌头,但被后来的河南宛西制药和江西汇仁集团一一超越。同质化产品的价格竞争将会给公司成本控制带来压力,未来中药非处方药零售市场的份额将面临社区医院的分流,这也将对非处方药零售渠道的销售形成考验。
其二,继承有余,创新不足。虽然有1000多个产品,但绝大多数都是继承老祖宗的,而目前开展的新产品研发大多是在现有产品基础之上的二次开发,真正的技术创新并不多。在管理体制上并没有大的变革,“老国企”的印记依然十分明显。营销上鲜有独到之处。而在竞争激烈的医药市场,除了产品一流,销售的策略也要不断创新。
其三,管理层激励问题仍未解决。一家企业经营的好坏,与管理团队的优秀与否密切相关。国有企业在经营方面或多或少地受到政府部门的制约,同时经营的好坏与管理层的切身利益并不大,这导致管理层缺乏全力奋斗的内在动力。作为传统中药企业的典范,同仁堂需要在这方面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
总体来看,同仁堂完整的产业链、丰富的产品系都位居行业前列,并且其在国际化和多元化方面的实践也可圈可点,但是羸弱的销售能力是其最致命的短板,而销售乏力又与其固有的僵化体制相关,如何在体制上实现突破,引进更市场化的机制,从而充分调动管理层的积极性,这是公司高层管理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在这方面,云南白药有很多可以借鉴之处,一旦在体制上获得突破,同仁堂的发展前景将无可限量。
(实习编辑:马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