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行业观察 > 正文

“山寨药”泛滥背后

2008-12-24

核心提示:曾几何时,“山寨文化”像一股飓风席卷各个行业,医药行业也未能幸免。“山寨药”在医药行业尽管是个新词汇,但绝对不是新鲜事,以仿药食品为代表的“山寨药”在医药行业出现和泛滥由来已久,也是目前困扰OTC市场的一个“毒瘤”。这里所谓的“山寨药”是与真正的药品名称和外包装相似,有些是以“食字号”身份存在,这些产品混迹在药店中,消费者一不小心,就会被“山寨药”忽悠。

  2008年,各式各样的“山寨货”异常火暴。从手机到化妆品,从小家电到食品,就连治病救人的药品,也出现了“山寨货”。“山寨药”的盛行,让有关人士尤为担忧,它不仅扰乱了医药市场的正常秩序,而且危害百姓的健康和生命。 本期,记者连线相关专家和医药界人士,对“山寨药”现象进行深入的解读和探讨……>>详细

  曾几何时,“山寨文化”像一股飓风席卷各个行业,医药行业也未能幸免。“山寨药”在医药行业尽管是个新词汇,但绝对不是新鲜事,以仿药食品为代表的“山寨药”在医药行业出现和泛滥由来已久,也是目前困扰OTC市场的一个“毒瘤”。这里所谓的“山寨药”是与真正的药品名称和外包装相似,有些是以“食字号”身份存在,这些产品混迹在药店中,消费者一不小心,就会被“山寨药”忽悠。

  个中市场到底有多大?业内人士指出,在珠三角,至少有一半以上的药店中,其夏桑菊、健儿消食片、二十四味等都有食品共存。常见药食两用品种被仿制的有数百种之多。目前我国中成药市场超过1000亿元,按这些仿药类食品的价格和分布,其市场份额起码有50亿元以上。

  在笔者看来,“山寨药”至少有三种情况:

  第一,“山寨药”的处方与被仿制的药品处方相同,但是所用原药材、原材料不同。这主要是中医药有“药食同源”的理论,国家政策也允许采用“药食同源”的中药材研制和生产药品、保健食品或普通食品。比如我国目前就有120种药食同源药材,如夏桑菊等基本上也属于这种情况。按照《国家药典》要求,对夏桑菊,作为主药的夏枯草必须以夏枯球(夏枯草的穗状花序)入药才能保证有效成分“夏枯草甙”的含量。但是,对许多食品类夏桑菊而言,其用的原料是根茎,根本不含有有效成分,所以没有确切疗效。

  第二,处方不同,但名字相同。有的处方甚至大部分不相同,只有一两味药相同。其疗效、功用也有很大的差别。比如安神补脑液、保济口服液等,只用了一个相同的名字,成分基本上都不一样。

  第三,处方不同,但是名字初看起来相同,或包装看起来与被仿的药品非常相似,让人感觉好像只是厂家名字不同、品牌不同。还是以夏桑菊为例,市场上出现了麦冬夏桑菊、夏季夏桑菊、藿斛夏桑菊等食品。从包装上看,夏季夏桑菊中的“季”字非常小,购买者跟本看不到,更看不明白。而藿斛夏桑菊的外包装则把“藿斛”两字横排,“夏桑菊”3个字竖排,让人看了觉得藿斛是品牌名字,从而达到诱使消费者购买的目的。

  “山寨药”的泛滥是目前整个OTC市场激烈竞争下的畸形产物,它钻了法律的漏洞,降低了违法成本,再加上终端店员拦截,能够大行其道。这些仿冒产品门槛非常低,大部分都在家庭作坊中生产,靠一口锅熬制就能生产出来,而且按照食品标准,只要菌检合格就能上市,一般的产品投资10万~20万就能运作起来。据说在河南、江西等“食字号”产品较多的地区,很多家庭都在进行“山寨”产品的加工。

  尽管政府部门曾经发布了相关法令禁止这些仿冒产品生产,但由于各监管部门之间衔接不够、处罚力度轻等,仍然给“山寨药”留下了生存空间。要真正杜绝“山寨”产品扰乱医药市场,还得建立更完善的监管机制。

(责任编辑:龙彩霞)

热点资讯

    声明:39健康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

    39健康网 - 中国优质医疗保健信息与在线健康服务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0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网站简介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问题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