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华东医药收购博华及九州 进入麻醉市场

2008-06-06 10:04:00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2008年4月25日,华东医药(000963行情,股吧)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华东医药”,股票代码:SZ000963)以9800万元完成对西安博华制药78.87%股权和陕西九州制药65%股权的收购。而随着对陕西九州制药的控股,华东医药将进入又一个特殊用药市场——麻醉药市场。

  之前,华东医药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几家生产专科、特殊用药的公司之一。在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剂、口服降糖药和消化道溃疡用药上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
  
  所谓特殊用药,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人们通常讲的普药是指那些患者已经使用多年,国内许多厂商都可以生产的药品。而特殊用药相对而言是生产厂商还比较少的药品。如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品、麻醉用药、糖尿病用药、乙肝用药等等。
  
  特殊用药利润丰厚
  
  在国内普药市场上,医药产能低水平重复建设一直被人所诟病,导致市场竞争激烈,利润降低。而在特殊用药市场上,由于进入者相对较少,很多药品不是供过于求,而是供应还不够,厂商定价优势较明显。而尽管特殊用药在原研阶段承担了较高的研发成本,但是随着药品被广泛仿制,制药成本大大降低,而毛利率却居高不下。
  
  行业数据显示,2007年1-11月医药工业的行业综合毛利率水平为31.09%,2008年1-2月的综合毛利率为31.67%。而作为国内最大的抗肿瘤药品生产商,恒瑞医药(600276行情,股吧)的抗肿瘤药物销售收入占全年总营业收入的64%,2007年全年毛利率高达83.1%。
  
  国内最大的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剂生产商华东医药,尽管医药工业收入只占到全年总营业收入的17.32%,但是以器官移植用药、降糖药和消化道溃疡用药为主的医药工业实现净利润1.62亿元,占全年净利润的71.6%。医药工业毛利率达到76.85%。
  
  国内主要的乙肝用药厂商双鹭药业(002038行情,股吧),2007年乙肝药品贝科能毛利率为55%。综上,国内几家主要特殊用药厂商医药工业毛利率均高于行业水平。
  
  而由于国内厂商多以仿制药为主,研发成本较低。据行业数据显示,仿制药价格约是原研药的60%左右。仿制药的价格优势往往也成为其快速占领市场的一把利器。
  
  环孢素A是器官移植手术中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在器官移植手术中,免疫抑制剂通过移植人体本身的免疫能力降低器官移植中产生的排异作用,保证器官移植手术的成功。
  
  上世纪90年代初,华东医药刚刚进入免疫抑制剂市场时,环孢素A被瑞士诺华公司的产品新山地明垄断。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华东医药的环孢素A产品新赛斯平与新山地明的市场份额不分上下。
  
  华东医药董秘鲍建平对此颇有感触,尽管仿制药拥有低价优势,但是竞争压力无处不在。虽然现在来看,新赛斯平与诺华的产品打成平手,但毕竟也用了十多年时间。
  
  记者从国内的中山大学附属医院器官移植科了解到,医药临床使用药品包括原研药和仿制药。由于存在价格差别,因此医院选择用什么药也主要与患者的支付能力有关。而在药效上,医院医生表示原研药和仿制药差别不大。
  
  鲍建平更是向记者解释,不论原研还是仿制,在临床使用前药品都要通过各种使用标准的认证。“可以很负责地说,在符合某一共同标准的条件下,我们的药和国外的药在药效上没有区别!”鲍建平表示。而对于患者消费更为昂贵的原研药的行为,鲍建平认为那仅仅是有钱人的一种消费习惯,跟药效没有关系。
  
  尚末受药价下调政策影响
  
  一位不愿具名的券商分析师认为,器官移植曾经是“富人”才做得起的手术,药品价格高,普通人难以负担巨额医疗费用。而随着国内同类仿制药的增多以及医药价格的全线走低,免疫抑制剂也将进入低价时代。
  
  该分析师进一步认为,仿制药的研发成本很低,通过工艺创新,原料成本也可以进一步降低。目前来看,包括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剂在内的多数特殊用药毛利率远超过行业综合水平,因此这些药品的降价空间仍然很大。
  
  同时,国家限价政策不可忽视。去年发改委调低了器官移植用药和糖尿病用药中三种产品的最高零售价格,平均降价幅度达到20%,华东医药的主要药品销售收入受调价政策影响。今年5月30日,发改委降低了67种抗肿瘤药零售价格,恒瑞医药的几种主要产品均在降价范围内,最低降价幅度达到24%。
  
  对于最近的这次调价,兴业证券王斌认为,此次降价主要是降低最高零售价,而恒瑞这几种产品的出厂价远低于此前的最高零售价,与降价后的零售价相比也有较大的空间。但是,不排除零售价格下降出现商业渠道及终端医院倒逼情况,导致公司毛利率下降。
  
  王斌同时认为,恒瑞医药作为国内抗肿瘤药生产龙头,此番降价后,使得之前部分无力负担较高医疗费用的患者能够负担得起药价,因此可能促进药品销量增加。
  
  而对于发改委的几次调价政策,鲍建平表示,尽管近年来国家进行了多次限价调整,但是总体上来看,华东医药的几类主要药品目前还没有出现全线降价趋势。
  
  “一品两规”的双面效应
  
  尽管面临国外药品的竞争以及国家限价政策的调整,2007年华东医药的医药工业经营仍然保持了13.49%的销售增长。鲍建平认为一定程度上公司受益于医改“一品两规”的实施。
  
  2007年4月出台的新的《处方管理办法》第十六条规定:“医疗机构应当按照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购进药品。同一通用名称药品的品种,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得超过2种,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1-2种。因特殊诊疗需要使用其它剂型和剂量规格药品的情况除外。”也被称为“一品两规”。
  
  国金证券(600109行情,股吧)医药分析师严小飞认为,“一品两规”是国家对2007年之前药品审批放宽导致的药品低水平重复现象的一种规范。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一品两规”促使行业洗牌,市场集中度逐步提高。该规定实质上是通用名药品多选二,大大减少了供应商的数量,提高了市场集中度。以前普遍存在的是,不论一个品种、一种剂型还是一种规格的药品,医疗机构都会找两个以上的供应者,导致医药采购中的“吃回扣”现象非常严重。
  
  然而鲍建平认为,“一品两规”政策对国内医药生产商的影响利弊不一。对于以前医院招标中供应商过多的情况,实行该政策后很多医药公司遭到了淘汰。而在一些国内生产商本来就少的药品市场上,以前医疗机构只买国外一家公司的产品就足够了,实行“一品两规”后,医院在买入国外一种品牌产品的同时会搭配购入国内医药公司的同类药品。华东医药在器官移植用药上属于国内龙头,受益该政策,2007年相关药品销售增长较快。
  
  同时受益于“一品两规”政策的不仅仅是华东医药一家,国内强势医药企业同时受益该政策。国泰君安分析师易镜明在其分析报告中指出,作为国内的优势企业,一品两规有利于恒瑞医药的发展。正如业界专家分析认为,“一品两规”发挥了明显的马太效应,让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严小飞认为,“一品两规”只会淘汰一些小的医药厂商,对于大公司而言,由于政策对市场进行了清洗,竞争环境更加规范,反而产生了利好。
  
  内资研发投入亟待加强
  
  进入4月以来,恒瑞医药与赛诺菲安万特的诉讼案件又有进展,不过随着5月7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一纸文书宣告赛诺菲的原研产品泰索帝专利全部无效,这个耗时过长的诉讼案件暂时有了一个了结。
  
  任何专利都有保护期。保护期限过后专利失效,成为一种免费共享的社会公共资源人人可用。美国汤姆森科技信息集团仿制药与原料药情报部门近期公布的一份报告指出,2008~2012年,一些药品的专利保护期将届满,这将给仿制药品制造商带来近460亿美元的销售市场,而仿制药品的销售市场规模亦有望由2008年的440.8亿美元提升到2012年的547亿美元。
  
  尽管仿制药市场的利润空间很诱人,但是目前国内一些大的医药公司由原料药向制剂、由仿制向原创转型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然而由于科研能力薄弱,国内市场上的上千种药品中97%以上仍属于仿制药。中国企业往往通过仿制过期的专利药品,并凭借成本优势与专利药开展竞争。
  
  中国加入WTO以后,随着关税壁垒日渐消除,一些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大量申请专利,众多产业核心技术掌握在别人手里,形势非常严峻。医药界人士认为,在新专利法实施和国家加入WTO后的大环境下,今后的专利诉讼案可能会越来越多,要有效避开专利纠纷,首先要保证自己的仿制行为合法。其次要积极研究海外的专利法规,寻求对自身有利的法律环境,运用相关法律保护自己的仿制行为。再次,要不断创新,走自主创新道路。
  
  尽管从目前来看,遭遇外来诉讼时如何保护自己才是有效手段,但是长远来看,仿制现象普遍而自主创新不强是问题根源所在。与大型跨国药企相比,国内医药公司在研发投入上,不仅绝对数额低,相对水平也存在很大差距。
  
  2007年华东医药研发投入大约占医药工业收入的15%左右,同期,海正药业(600267行情,股吧)研发投入1.34亿元,占本部销售收入的9.19%,占公司总销售收入的5.86%;恒瑞医药投入研发费用1.6亿元,占全年销售收入的8.16%,已属国内研发投入较高的公司。然而与一些跨国医药公司相比,国内医药研发投入的绝对额和相对值都很低。根据瑞士诺华年报披露,2007年瑞士诺华集团实现销售收入381亿美元,研发投入64亿美元,占销售收入的16.7%。同期,阿斯利康在药物研发上的投入达到50多亿美元,约占全年销售收入的16%。
  
  尽管仿制药可以避免原研过程中的巨额研发投入,甚至可以在仿制成功后占有低价优势。但是正如一位医药专家所言,原研缺失输掉的不只是单种药品的原研定价权,更是输掉了国内医药产业的整体技术研发能力。

(责任编辑:黄彬)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特别策划
热门问答更多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