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中国医学大牛为啥离诺贝尔奖那么远?

2018-10-09 07:40:19医学界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科研不是娱乐圈,疯狂抢热门恐怕将要欲速则不达。

  又到了10月诺奖发奖的时节,离炸药专家祖国隔着半个地球的中国舆论,又要出现一年一度的揪心感——尤其是今年隔壁日本又在诺贝尔生理医学奖上拿到一分。

  随着屠呦呦的获奖,中国舆论的揪心也从“为什么中国不能获得诺贝尔奖”转移到“为什么不能像日本一样多次获奖”上。

  是啊,为什么呢?

  “为什么不能像美国一样获奖”

  虽然说诺奖在中国、韩国和日本有很高的关注度,但是拿奖拿到手软,多数时间包揽各种诺奖奖项的美国舆论,对诺奖却没有那么高的关注度。搜遍美国主流媒体,你很少看到有盘点美国得了多少诺奖的文章,以及讨论美国缺乏哪种诺奖的文章。

  原因很简单,即便是在我们看来“表现出色,令人眼红”的日本,在科技诺贝尔奖,或者进一步说,在科技成就上,与美国根本不能同日而语。

  为什么?这与对沉没成本的承受力有关。

  日本的一些行业舆论曾经讨论过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在发展科技上,美国永远都能点对科技点,而日本有时候会失败,而且严重的失败会导致整个行业的落后和衰退。

  看起来好像是美国能准确预测该往什么方向发展新的科技,而日本有时会猜错。

  经过分析之后,他们发现:实际上不然。

  美国也错过很多次,只不过美国有更多的能力去尝试,把能点的科技点都点一遍,最后成功的几率当然比把实力全部赌在某几个方向的情况要强。

  简单来说,美国有更强大的实力去承受点错科技点的沉没成本,因此也有更强大的实力去不断的尝试。

  机会多了,好结果自然就多了。

  经得起失败和等待

  强大的承受沉没成本的能力,表现到现实的科研中,其实就是经得起失败和等待。

  而这是中国科研环境中,目前极度缺乏的。

  与今年诺奖失之交臂的美国华人医学家陈列平就对媒体说过,早年他想要把早期的一些基础肿瘤研究拿回国来做,但是最终发现行不通,因为“其他人可能没有耐心等待”,“也许是制度没有耐心”。

陈列平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重大发现,需要的是以10年甚至更长时间为单位的反复探索、纠错,然后才可能成熟。

  目前中国的科研往往是每年都追着研究组要成果,按年度发表论文——某知名医学院教授爆料,曾经为了交差,把一项研究拆成三篇论文发表。

  这种根本没有等待的耐心,把科研当作政绩一般考核的方法,本身就不科学。

  更不要提整体氛围上对失败根本没有容忍度,导致不少人把阴性成果强行改成阳性,划水甚至造假。

  制度上对科研的态度一点也不科学,没有耐心又不尊重,科研人员被逼之下也会变得没有耐心不尊重科研——毕竟大家和当年研究青蒿素的屠呦呦不一样了,要为有没有住得起的房子这样的基本生存问题担心。

  非主流科学家的生存

  陈列平在各种媒体曝光中提到,自己要坚持做一个“非主流科学家”,因为“成为所谓的‘主流’科学家意味着我发现新事物的能力已下降,所以当大家在做主流的科学研究时,我会另辟蹊径,设定新目标,寻找新的东西”。而美国刚好对非主流科学家非常的友善。

  陈列平说,美国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环境,你总可以找到一个觉得合适的环境,像他这样“孤独”的科学家,在耶鲁还有很多。

  中国现在的体系,几乎是主流科学家的天下,这种主流,既是课题的“主流”,也是研究者的“主流”。“大牛”研究“热门”课题,是司空见惯的。这种“主流”的程度甚至决定了能获得多少科研资源。

  要知道,屠呦呦研究青蒿素的时候,只是一名普通的科研人员,远谈不上什么“主流”。在如今的体系下,这样的身份很难获得足够的科研资源的支持。

  这种“主流”问题,可能是拼命想要获得诺奖的体系的通病。

  2016年Nature发表了一篇文章,指出韩国在当年成为科研投入比例最大的国家,没有之一。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韩国想要“拼”出一个诺贝尔奖。

韩国在2014年对科研的投入占比超过了以色列、日本、美国

  为此,韩国加大了科研投资,还调整了研究重心,将更多的资源放在基础研究上,并且对基础科学项目研究所(IBS)给予了很大的投入和希望——拿诺贝尔奖的希望。

  在文章的最后,IBS Rare Isotope Science Project的项目负责人Sunchan Jeong甚至表示,如果有什么获得诺奖的捷径,那么IBS已经在那么做了。“选择一个在全球竞争激烈的研究领域,然后集中力量投资它,”Jeong还评价说,“这是个好办法。”

  然而科研不是娱乐圈,疯狂抢热门恐怕将要欲速则不达。

  日本在2002年产生了一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田中耕一,他只有东北大学的本科学位,到获奖的时候还是个普通的公司职员,完全不是“大牛”,他的获奖“作品”,更加不是什么热门、主流,而是在工作生产过程中的发现。

田中耕一

  另外,正如韩国IBS的科学家所说:“韩国民众需要明白一点,科研成果并不是非得以诺奖为回报的。”

  其实所有人都应该明白这一点。不论是民众、科学家还是政府。

参考文献:

https://www.nature.com/news/why-south-korea-is-the-world-s-biggest-investor-in-research-1.19997

https://medicine.yale.edu/lab/chen/

https://kuaibao.qq.com/s/20181001A16L2J00?refer=kb_sec_share&share_seq=9

https://zhuanlan.zhihu.com/p/24727393?utm_source=wechat_session&utm_medium=social&wechatShare=2&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特别策划
热门问答更多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