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罕见病的春天来了,医生,你们准备好了吗?

2018-10-09 07:15:25医学界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我们经常说,罕见病的春天就要来临,但是我们做好准备了吗?我们实验室做好准备了,我们的医生做好准备了吗?患者的教育做好准备了吗?”

  作者丨朱丽娜

  来源丨医学界

  “所有的罕见病,最首先也最基本的需求就是求医问药。”罕见病发展中心创始人黄如方说,“说白了就是治疗。”

  庞贝氏罕见病关爱中心会长郭朋贺总结,罕见病患者常面临确诊困难、治疗困难、生活困难几大难题。

  一份由病痛挑战基金会与香港浸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联合发布的《2018中国罕见病调研报告》数据显示,病友平均需承担医疗开支的70%80%三成医生不了解罕见病

  报告也显示,误诊、漏诊是经常遇到的问题,超过四分之三的病友平均经过4到5家医院才能确诊,最长的确诊之路竟用了44年。

  医生在罕见病诊断上其实是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罕见病的确诊率低,医生教育可以怎么做,有哪些可用资源?

  “医学界”在近日罕见病大会中与多位关心罕见病的专家讨论,呈现这一问题上的各方观点。

  医生教育的体系何时建好?

  “因为罕见病的罕见,所以大多数的医生可能没有机会,或者是没有足够的训练去诊断,”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副院长周文浩认为,尤其对于基层医生而言,确诊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罕见病诊断的第一步,是能在好的医疗机构中形成罕见病的诊断中心。对于罕见病患者而言,最重要的是能在相对好的医疗机构中,依据症状、基因检测数据,进行确诊。

  周文浩以复旦儿科多年的工作为例。为了让医生进一步了解遗传背景,从2010年起,医院就邀请了很多华人的遗传学专家到医院,在每个暑期给年轻的医生普及遗传学知识。至今,已经有很多年轻医生有了遗传学背景,能在专科领域了解罕见病,医生教育的体系基本已经建立好了。

  第二是针对信息体系的不健全,现在进一步推动的工作,是在医学领域里,或医生生群体里的教育,通过开放平台,形成一个咨询或再学习的过程。

  周文浩解释,基因组学技术给很多年轻人机会,原来我们的疑难病、罕见病讨论往往基于经验,但现在它可以基于网络,基于基因测序。

  “基因测序的数据可以被发送到网站或数据库之中,在非常快的时间里,医生可以把全世界的知识进入诊断体系里,支持罕见病的诊断。”周文浩称。

  第三块是更为重要的便捷化,让所有的医生都能够充分利用工具手段。就像现在很多的医生所掌握的查常规检查、医学影像,甚至AI技术一样,最终让基层医生看到患者时,也能知道以何种方式分类。

  周文浩认为,在国家推动医联体政策所形成的医疗互助网中,可以让信息从最顶端推到最基层,甚至家庭医生都可能在他们关心的领域里,第一时间找到方法。

  罕见病的转诊流畅了吗?

  “罕见病诊断的理想状态,不是在分级诊疗,而是转罕见病的诊疗中心,”青岛市社会保险研究会副会长刘军帅解释,“整个诊断和治疗,罕见病先要有明确、快速的诊断,要转诊的机制,最终目的是要快速的诊断。”

  这一观点与周文浩相似,他也认为,“对于罕见病患者而言,最重要的是能在相对好的医疗机构中,依据症状、基因检测数据,进行确诊。”

  刘军帅建议成立一个国家的罕见病诊治中心,理由是基层大多数医生不懂罕见病,顶层就变得非常重要。

  “当有了顶层的诊疗之后,剩下的只要我们把渠道做好。”

  这就像一个网络,最终不管罕见病患者去了几家医院,都能被告知他应该去哪一个地方确诊,最终很快得到诊断,而不是现实状况中的患者层层转诊,花费大量的医疗费。

  这是转诊流程是否流畅的问题。

  “罕见病的诊断它不单单是就是这个能够诊断出来,它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就是什么呢,”西湖大学副校长许田补充,“当许多罕见病及早地诊断出来,及早干预,病人个人的症状就会有极大的改善,尤其是儿童时期。”

  早确诊的好处也体现在,罕见病诊断得越早,治疗所化花费的费用就越少。

  而当罕见病的诊断结束,治疗方案出来,基层的医生便可帮助患者治疗,“这就涉及到慢病管理,一定把分型治疗和慢病管理结合在一起。”刘军帅强调。

  罕见病的春天要来,医生准备好了吗?

  对于罕见病患者而言,治疗是基本需求,医生教育的正确诊断只是第一步,也需要医生、医疗系统、乃至医保医药的多方合力。

  在这个过程之中,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主任师晓东强调一个词,医患共同决策,即“你提出你的要求,我们尽量帮你们”。他解释,作为血液科的医生,原来是治疗白血病。现在在家长的强烈要求下,医生就也介入罕见病。

  另外,罕见病必然需要多科室的合作支持。而罕见病患者的就医现实之中,患者到了医院之后,往往会去一个科室,而不会去多个科室,这也是确诊的困难所在。

  中国人民解放中医院小儿内科副主任医师孟岩则呼吁,“我们经常说,罕见病的春天就要来临,但是我们做好准备了吗?我们实验室做好准备了,我们的医生做好准备了吗?患者的教育做好准备了吗?”

  “这都是很重要的问题,跟药物的获取有同等重要的位置。”孟岩说。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师晓东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血液科

师晓东,女,主任医师,血液专业主任,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199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儿童血液肿瘤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儿童再生障碍性疾病、儿童嗜血细胞综合征、儿童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儿童白血病及其他肿瘤的诊治以及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相关性疾病。现任北京市女医师协会理事、中国红十字会小天使基金专家评审委员、北京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发表论文30余篇。

特别策划
热门问答更多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