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医药名人堂 > 正文

别怕!这些症状久治不愈很可能是胃食管反流病

2016-01-1839健康网王潍

核心提示:作为国内第一个、现在还是唯一一个单独将胃食管反流病成立为单独科室的火箭军总医院胃食管反流病科,多年来收治了众多的胃食管反流疾病患者,吴继敏总结发现很多患者在赴该科室诊疗痊愈之前,都有误诊错诊的经历,耽误了不少时间之外,还承受了很多不必要的病痛之苦。

  “莫名其妙的咳嗽、奇怪的哮喘、非心源性的胸痛、类似慢性咽炎的喉咙不适、水土不服一样的反酸、烧心……症状描述的都很清楚,去了医院相关的科室进行针对性治疗后却一直没有明显的好转,这个时候就要考虑是不是患上了最容易出现误诊的疾病:胃食管反流病了。”——火箭军总医院胃食管反流病科主任 吴继敏。

  作为国内第一个、现在还是唯一一个单独将胃食管反流病成立为单独科室的火箭军总医院胃食管反流病科,多年来收治了众多的胃食管反流疾病患者,吴继敏总结发现很多患者在赴该科室诊疗痊愈之前,都有误诊错诊的经历,耽误了不少时间之外,还承受了很多不必要的病痛之苦。

  胃食管反流病究竟是什么疾病呢?

  据吴继敏介绍,这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是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

  该病在西方国家十分常见,人群中约7%-15%有胃食管反流症状,发病随年龄增加而增加,40-60岁为高峰发病年龄,男女发病无差异,但有反流性食管炎者,男性多于女性(2:1至3:1)。

  约半数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内镜下见食管粘膜糜烂、溃疡等炎症病变,称反流性食管炎;但相当部分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内镜子下面可无反流性食管炎表现,这类胃食管反流病称为内镜阴性的胃食管反流病。

  究竟出现什么样的症状才能确定自己是患上不显性的胃食管反流病了呢?

  据吴继敏介绍,一般而言,胃食管反流病的典型症状是反酸、烧心,只要出现长期、多发的反酸和烧心情况时,基本就可以确定是该疾病了。所谓烧心是指胸骨后产生烧灼感,常由胸骨下段向上伸延。常在餐后1小时出现,卧位、弯腰或腹压增高时可加重。胃内容物在无恶心和不用力的情况下涌入口腔统称为反胃。本病反流物多呈酸性,此时称为反酸。反酸常伴有烧心。

  但该疾病也有很多别的症状则不易被认识,容易出现误诊错诊。

  比如当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咽部时,可喷入喉头,吸入气管、支气管和肺部,导致严重的咳嗽,咳痰和呼吸困难。

  也有些患者可能是由于胃食管反流病造成的食管痉挛或功能紊乱,症状呈吞咽困难、吞咽疼痛。

  另外,由于反酸导致食道黏膜破损,在后续反酸时,胃酸会产生较为明显的疼痛,由于食道在胸腔的中心部位,痛疼常常发生胸骨后或剑突下。严重时可为剧烈刺痛,可放射到后背、胸部、肩部、颈部、耳,此时酷似心绞痛。多数患者由烧心发展而来,但亦有部分患者可不伴游有关胃食管反流病的烧心和反酸的典型症状,给诊断带来困难。

  一些患者感谢咽部不适,有异物感、棉团感或阻塞感,但无真正吞咽困难,称为癔球症,可能与酸反流引起食管上段括约肌压力升高有关。反流物刺激咽喉部可引起咽喉炎、声嘶、反流物吸入器官和肺可反复发生肺炎,甚至出现肺间质纤维化;有些非季节性哮喘也可能与反流有关。

  因而,在判断是否患有胃食管反流病时,还应注意以上种种不典型的表现,否则很可能会因治疗不当而经久不愈。

  在确诊胃食管反流病后,应该怎么治疗呢?

  吴继敏表示,目前治疗的方式方法主要有两种,即所谓的治标和治本,治标主要是通过药物治疗,主要是以缓解症状为主,但由于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经常会出现所谓的“药物依赖症”,即用药后好转,停药后复发。

  所以如果患者希望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还是建议通过治本的方式进行治疗,如采用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即用患者自己的胃底组织在贲门外径进行折叠式包裹,紧致,让贲门从松弛容易使胃酸溢出的情况变为收紧使胃酸难以溢出。或者根据自己的具体症状让自己的主治医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手术治疗。

  对于想缓解症状又不愿意或者无法开展手术的患者,又应该怎么配合药物进行自我康复呢?

  吴继敏表示,尽管药物缓解相关症状较为明显,但停药后的复发率较高,故病人需要长期用药,当患者有呼吸道并发症时,必须有相应的止咳、平喘、化痰等治疗。在配合药物治疗的同时,患者首先要改变生活方式,进食要慢,要少食多餐,餐后切忌立即卧床,至少2小时后方可取卧位;睡眠时适当抬高床头;不要紧束腰带,避免便秘和控制体重等;尽量不食用高脂肪食物、巧克力、咖啡、浓茶,并戒烟、忌酒等。

  “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手术风险不算很大,但对于患者缓解症状,减少长期用药的麻烦来说,是比较理想的选择。另外,胃食管反流病是可以通过准确的症状描述来确诊的,所以,未来很可能患者可以通过远程咨询的方式来确认自己是否是患有胃食管反流病了。”在采访的最后,吴继敏如是建议。

热点资讯

    热门问答

    声明:39健康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

    39健康网 - 中国优质医疗保健信息与在线健康服务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0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网站简介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问题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