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蹲在地上”的医生——李明

2015-06-29 08:09:1239健康网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今年4月中旬北京疾控中心举办的一场防癌科普讲座结束后,北京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主任医师李明依然蹲在地上为观众一一解答困惑。39健康网编辑专访这位“蹲在地上科普”的医生,他却直言,不喜欢过分推崇所谓“人文关怀”,更喜欢的是做一个有职业精神的医生。

  采访当天是第一次见到李明,但对于他,小编并非一无所知。

  李明,北京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主任医师,40岁出头,从医17年。在某医患沟通平台上,“年轻有为”、“态度好”、“没有医生架子”是几十条患者评价中的主要关键词。

  如果说搜集到的这些评价有那么点不真实,那么,在今年4月中旬北京疾控中心举办的一场防癌科普讲座结束后,李明依然蹲在地上为观众一一解答困惑则是对网络那些“好评”的最好注解。

咖啡店

北京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主任医师李明,从医17年

  “蹲在地上科普”是小编对李明最初的印象,但在最初接触时,李明笑言:“你可能遇到了一个奇葩的医生。”

  医生素养——不要把人文关怀放在第一

  “‘仁心’不足,吞象有余?”

  “什么是仁?什么是不仁?定义不了。100个患者眼里有100个‘仁’医,不可能统一。”

  当李明知道这次采访可能做成一期《仁心》栏目——力图呈现一幅“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的名医群像,讲述荣誉与光环背后的故事,便对“仁心”二字开启了吐槽模式。这样一个开场让小编觉得采访进行不下去了。

  跟完一上午的门诊,面对面专访结束,小编才明白,“仁与不仁”的讨论其实代表了李明对医生职业素养的态度。

  有医生加班加点出门诊,有医生累倒在手术室,有医生为患者打饭,有医生给患者留下自己的电话……这些案例是经常见诸报道的“好医生”案例,“辛苦”和“人文关怀”是贴在报道上最明显的标签。

  对于大肆宣扬医生辛苦,李明很不喜欢。他说,辛苦不辛苦都是你自己选择的方式,选择辛苦代表你很享受这个过程。而关于“人文关怀”,虽然不反对,但他认为当前推崇的程度“掩盖了很多东西”。

  李明的目标是做一名职业的医生,而且他更坚持,当我们谈论一个医生时,其职业精神一定优先于人文关怀。

  “其实看优秀医生的真实范例,那些医生所做的事儿其实只是尽职尽责,患者其实不求跟医生成为朋友,要医生说两句好话,而是想治好病。“李明说。

  “患者没事就是没事,真有问题就慢下来说,好好沟通,康复出院后也做好管理,但真没事,斩钉截铁告诉他没事是最好的,因为说100句也是没事。” 李明直言,国内对医生精神层面的要求提的太高,而本身这些要求是强制不了。

  李明曾作为访问学者在法国学习一年,在那里遇到过一个对人态度很差的医生,但找这位医生来看病的人并没有因此少。

  “国内外的病人都没有单纯在态度上的投诉,都是基于医疗上的缺陷。”李明说,尽心尽责治好患者的病就是最重要的职业素养。

  这个略显朴素的职业素养也表现在他日常工作的许多细节中。

出门诊

李明认为,与人隔桌角而坐是最好的距离

  当天上午的门诊持续两个小时,李明在这期间没有过多的面部表情。用李明的话说就是“医生就应该有一张扑克脸”,否则容易出现极端的情况:一名医生上午可能因为某件事儿很开心,对患者很友善,下午却可能因为某些事不高兴,而对患者冷淡。

  另外一个细节是,出门诊避免与患者对立而坐,而要隔一个桌角。李明说,面对面是一种对立的姿态,“商务谈判才那么做”,隔一个桌角是最好的距离和位置,“友好会面都是这样”。

  这个友好的细节延伸到了日常。专访定在医院的咖啡店,他坚持隔一个桌角坐,才开始正式的对话。

  医患矛盾——患者也有职业素养

  当天上午的门诊来了一位男性患者,大便出血,自己和家属怀疑直肠出了问题。李明建议,做详细的肠镜检查,但患者及其家属都坚持先做一个直肠镜检查。李明最终“妥协”了。

  “这就是那种很麻烦的病人。”患者离开后,他并没有掩饰自己的想法。专访环节,李明对此做了一下“解释”。

  “按照症状和患者提供的图片基本可以判定是痔疮,但这样的患者,不做检查就不会走,而推荐的检查却可能被误以为过度医疗。什么样的病人好的最快?有一种说法是,没文化的农民好的最快,因为他们完全听医生的,而越有知识,觉得自己有判断能力的,好的越慢。”

  他坦言,这类顺应性低的病人很多,认为自己懂的比专业医生还多,不接受医生的建议。医生可能不会表达出对这类病人的不满情绪,但心里确实会这么想。

  在李明看来,这就是中国患者缺乏职业精神的表现——没有定位好自己的角色。

  “很多人进了医院不把自己定位成病人,认为自己什么都了解。”李明说,医患的共同目标都是健康,双方都定位清楚了,所谓矛盾也会少了。

  在法国学习期间,所见所闻让李明很喜欢法国的患者,比如,医患之间的对话大多围绕医学知识进行,不会反复问询“谁给我做手术”的问题,更不会多聊与病无关的内容。

  如果一个法国患者在医院做手术,手术室门口除了自己的伴侣,几乎没有更多家属在外面等候,这也令李明印象深刻,因为与中国“一人生病,全家守在医院”的情况完全不同。但这并不意味着法国家庭里亲情冷淡,或亲属没有时间,而是他们认为将患者送到医院之后,交给医生就好,站在手术门口无济于事。

  “未必完全信任医生,而是定位好了自己的角色。”李明说。

  工作之余——爱科普 爱厨房

  范志红、于康、顾中一、支修益……这些科普名家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陌生。健康科普让大众更关注健康,而深入、广泛、权威的科普更能让患者了解某种疾病,预防疾病,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李明所说的“认为自己什么都了解”的患者。

  李明自己也是科普宣教大军的一员,因此才有了“蹲在地上科普”的场景。

  “有闲工夫做科普的医生不多。”李明表示,科普的意义是教民众预防疾病,“做再多手术也是人得了病以后再治,效果不好”。

  无论是门诊,还是科普,穿着白大褂,摆着扑克脸,这也许是身为医生的李明最为外人道的模样,但真正的生活却与之有180度的反转。

  “朋友都说我挺文艺的。”李明笑着对39健康编辑说。

糕点

李明自称是最会下厨的医生,这个小糕点算是证据之一。事实上,他手机相册里更多“证据”

  医生运营自己的公众号并不是稀罕事儿了。比如,第一个创建微信公众平台的医生——原协和妇产科医生龚晓明,粉丝已达10万;营养专家马冠生借微信平台每天推送营养知识。

  李明也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号,而与其他医生不同的是,这个平台不是科普阵地,不是学术探讨平台,只是写一写从生活自然流淌出来的文字。6月,他更新了6篇文章,其中4篇介绍了4个自己到过的特色城市,另外2篇写在父亲节和夏至。

  在这次采访之前,李明所在的一个全国中青年医生圈子在北京聚会,他建议在吃饭期间不用PPT,围绕几个主题聊一下。一个同行讲的题目是“怎么做好PPT”,李明则以“休息的革命”为主题。

  “任何一个人都要想想自己的生活,其次才是工作,工作是让自己生活的更好,不是更狼狈。”李明说。

  下厨房就是一件让他生活更好的乐趣之一。

  “我在医生圈子里是最会下厨房的。”李明笑言,有朋友不理解他在工作之后怎么还有力气做饭,但他觉得,做饭也是一种休息,换了一种场景,换了一种脑子,“不是睡觉才叫休息”。

  采访中间,小编有机会浏览了他手机里的图片,有中餐,更多的是如酸奶蛋糕、提拉米苏之类的精致糕点。

  选择结直肠肿瘤方向从医对于李明来说是一件充满偶然的事情,从医17年,他坦言,心态上有些变化。

  “这就是人的成长过程吧,今天所说的话是过去17年的感悟,可能再过17年,未必会这么说了。”李明如是说。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特别策划
热门问答更多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