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现在医生培养模式都是专业化的,许多诊断需要依靠设备来辅助判断,而社区医院里并不具备这些检查设备,病人还是需要跑到大医院来做检查。反复几次后,大医院和社区医院的积极性都不是很高。
双向转诊缘何转不动
双向转诊的基本内容就是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通过分级诊疗的办法,分流一些患者,让看病不再难。遗憾的是,这个美好的设想实践起来非常难。
作为基层卫生站的站长,潘雪凤长年扎根在基层,几年前还被派到英国学习全科医生的经验。她觉得双向转诊转不动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国内看病盲目性太强。
“英国社区医院的全科医生真正做到了健康守门人这一职责,每一个到大医院看病的人,都要通过他们才能转诊。”潘医生说,这和英国当地严格的看病区划政策有关,社区居民只能在该片区的社区医院看病,每年年初,政府都把每个居民的医保划拨到各自片区,如果居民跳出这个片区去看病,就需要自己承担医药费。
而国内医保在各家医院都能看,许多人在看病的时候还持有这样一个信念:看病一定要看最好的医生,好医生都在大医院里。这也直接导致大医院的专家浪费许多不必要的精力在看小病上。
“患者看病有一定的盲从性,他们在选择医生的时候,常常只看医生的名气,觉得名气越大,就越能看好病,其实看病应当找最适合自己的医生。”浙大附属第二医院门诊办公室主任徐翔说。
双向转诊还需大医院“下放”一些资源
在双向转诊的探索上,浙江医院和浙医二院都进行了各自的尝试。
“随着医院的发展,特别是当住院率越来越高的时候,双向转诊的重要性就越明显。”浙江医院副院长黄勍栋介绍,从2007年开始,医院就在和西湖区以及景区的社区医院进行互动,至今已经和13家社区医院建立双向转诊的模式,每年初诊病人中20%是从社区医院流转上来的。
在社区医院的流转上,黄副院长觉得体制上要畅通,医院设立了专人负责双向转诊的工作。
对于这个想法,浙医二院也深有同感,从2007年开始,他们已经和16家社区医院建立双向转诊的关系,2011年从社区医院转上了508名患者,转回社区的达到2594人。但这个数据,和医院庞大的就诊量和住院量相比,仍显得微不足道。
对于推动双向转诊的力量,浙医二院门办主任徐翔说:“除了专人负责,在目前国内还无法对医保进行划片的现实情况下,大医院吸引社区居民通过社区转诊的一个推动点就是专家号。”
“我们会把专家的特长都发给社区医生,让社区医生通过我们医院的信息平台挂号,目前我们已经把15%的专家号放到了社区。”徐主任说,这些号只能通过社区医生才能挂,这使得许多挂不上号的居民感觉社区医院确实很便利,慢慢的也愿意去社区医院看病。
“我觉得双向转诊要转起来,需要大医院放弃一些资源,比如下放一些专家号。而且为了让社区居民能够回到社区康复,我们也在筹划一个远程照顾的模式,让医生更多地参与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徐主任说。
浙江医院也在开展社区医生培训工作,上周还专门邀请台湾耕莘医院的专家,给社区医生讲解老年人照护的课程,增强社区医院的医护力量。
(责任编辑: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