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看病难”、“看病贵”再次成为广大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随着“医改”进入深水区,各地患者涌入大城市就医的现状依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 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怎样破解
北京海淀区的花园北路常年拥堵,街道上站满了操各地方言的人们。路的北边是北医三院,中国最繁忙的几大医院之一,路的南边是塔院小区和邮科小区,这里的地下室、社区里的招待所和宾馆,都挤满了等待看病的人们,甚至连民居也大部分被出租一空。
在北京协和医院、北医三院、北京儿童医院、积水潭医院等周边,都形成了类似这样规模不一的“看病村”。在这里,常年聚居着外地来京看病的家庭。
随着“医改”的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然而,大城市和地方之间医疗资源供应缺口和资源配置失衡的状况还未得到根本扭转,因此,外地人涌入大城市看病就成了当前人们就医中的一个大问题。
以北京市为例,2010年,每千人口拥有床位5.29张、9.75名卫技人员、3.79位执业医师、3.84位注册护士。除注册护士外,全部超过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但三级医院里依然是“一号难求”,拥挤不堪,而很多社区卫生机构和一、二级医院则是“门可罗雀”。另据统计,大医院里外地就医患者约占60%。
“这就说明,我国看病难问题源于区域间和三级医院服务网络间的发展不平衡。”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中央副主席陈勋儒指出,目前,我国很多省会城市大型公立医院盲目扩张,这也在加剧了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不均衡。
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50.32%的人口居住在农村,但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2009年,全国乡镇卫生院门诊、住院工作量分别占全国的16.8%和29.2%,虽然服务人数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推广有所增加,但4.8日的平均住院天数和60.6%的病床使用率均大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因此,陈勋儒建议,国家应制定科学的区域规划,统一规划布局医疗卫生资源,加强综合调控,优先发展和保证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重点加强西部薄弱地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建成卫生资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和规模数量日趋科学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只有持续深入地从体制上加以改革,才能真正解决‘看病贵、看病难’这一老大难问题。”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副检察长李钺锋说,要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大力推进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优化公立医院地区布局,特别需要加强对城乡统筹薄弱地区的公立医院建设。
“在此基础上,国家应加快建立规范严格的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制度,制定适当的调控政策,如对中小医院接诊给予补贴,降低基层医疗机构起付线,提高基层医疗机构住院费用报销比例等,促成基层首诊,真正实现小病不出社区和乡村,合理分流病人,解决好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陈勋儒说。
(责任编辑: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