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大医院凭借学术地位、资金规模和待遇等优势,吸引大量的基层优秀医生、大量病人和医保资金;而本就处于劣势的基层医疗机构得不到发展所需的资金和技术、人才,将会逐渐萎缩。
大医院扩张潮涌动 挤压基层医疗
据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雅棠介绍,我国三甲医院曾出现过三轮“扩张潮”:
第一轮扩张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那时刚刚实施医院分级管理。为了创建三甲医院,一些技术水平较好的医院开始扩大规模;
第二轮扩张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那些已经评上三甲的医院为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便大兴土木,改善医疗环境。
“前两轮扩张是在城市医疗资源相对缺乏的情况下发生的,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医院受到自身财力上的限制,还是有节制地扩张。2005年左右,大医院开始的第三轮扩张可用‘汹涌’来形容。” (见03.12《健康报》)
前两次的医院扩张适应了当时发展的需要,而第三轮的大医院无度扩张则可能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萎缩——大医院凭借学术地位、资金规模和待遇等优势,吸引大量的基层优秀医生、大量病人和医保资金;而本就处于劣势的基层医疗机构得不到发展所需的资金和技术、人才,不能很好的为患者服务,将会逐渐萎缩,基层医疗网的建设也会因此而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陈雅棠认为,大医院的发展不应依靠外延式扩张,而是应该走内涵式增长的道路,通过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医疗服务效率等手段,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基层医疗机构发展困境:
一、设备有限、技术单一
由于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加上社区医院医保定点的实现,居民看病方便实惠,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开始认可社区医院。但是因为社区设备有限和技术单一,患者以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居多,大部分人还是把社区医院当作输液、打针的地方,俨然一个“便民门诊”。
但是医疗设备对于基层医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缺乏资金和设备,带来的是连锁负面反应,病人流失加上人才流失,双重流失让医院招架不住。”
二、基层医务人员待遇低、流失率高
据一位院长介绍,由于基层医务人员待遇太低,医院一直苦于招不到学历高的人才,多以大中专学历为主。
一般本科生都看不上小社区,一个劲地往大医院挤。“社区医院辛苦培养出的人才,很容易就被大医院以七八千的高薪挖走。”目前,医院医护人员的学历以专科为主,护士人才流失率高达12%。而人员流动性大又会导致社区医护人员在经验、能力方面都比较欠缺。
三、基层医疗机构业务提升空间有限
待遇低并不是基层难以引进人才的唯一因素。在一项调查中,68%的人认为与大医院的同行相比,最大的差距在于业务水平和职业发展,30%认为最大差距在于收入,2%认为在于社会地位。
比起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大医院显然对医务人员更有吸引力。50%的调查对象认为大医院有更好的医疗条件,对业务能力和个人发展更有帮助,如果有机会,希望去大医院工作;36%认为在基层还是到大医院工作无所谓;只有12%的调查对象更偏爱在基层工作。
“一个医学本科生,毕业后在县级医院工作10年,多半还是中级职称。但是他的同学如果到了三级医院,边工作边读研究生,有机会的话还能跟个名导师,参与重要科研项目。同样是10年时间,进步不可同日而语。”
在大医院纷纷扩张的阶段,更多优秀的基层医务人员被吸引到大医院工作,“医疗人才下沉”更像是一个难以实现的期望。
基层医院管理桎梏
据了解,基层医院的人员编制标准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人员编制不足或结构不合理普遍存在,再加上目前医院事业机构管理办法,对于医务人员的去留难有独立决策权。
虽然有些医院以招聘合同工与临时工的方式暂时解决人员编制问题,但是非事业编制的医务人员的收入比在编人员要低很多。低工资、无编制,导致基层医疗机构更难吸引到合适的人才。
基层医疗机构如何走出困境?
每年组织基层医务人员进行形式多样的业务培训,比如请三级医院专家到基层授课,组织基层医生继续学历教育、赴三级医院进修等等。通过定点指导、对口支援,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医疗水平。
通过建立双向转诊制度,由大医院为基层医院提供了医疗规范化管理和操作、人才培养、技术支持、学科建设等帮助;定期组织专家医疗队下基层,指导基层医生查房、会诊、手术、门诊等临床工作,为基层医院自身的“造血能力”提供可持续性保障。
对社区、乡镇等基层医院来说,医疗设备不齐全是困扰他们的重大问题,归根结底是医院资金不足。这就需要政府、公众、社会共同参与:除政府投入外,导入社会资金也是医院可借助的重要力量。在国家大力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的契机下,根据自身现实情况合理引进社会资金购买、租赁医疗设备,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
(责任编辑: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