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胰岛素临床使用堪忧:起始偏晚、剂量调整不积极

2017-06-23 22:37:5839健康网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姬秋和教授总结表示:“ORBIT研究提示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起始基础胰岛素治疗时机偏晚,并且使用胰岛素治疗时剂量调整不充分。而之前的多项研究均提示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随着基础胰岛素剂量的不断调整而逐步改善,进一步说明了基础胰岛素的疗效与其剂量优化密不可分。”

  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办,北京大学医学部乔治健康研究所执行以及赛诺菲支持的全国多中心临床登记研究——ORBIT研究(Observational Registry for Basal Insulin Treatment)于今天正式发布研究发表数据。作为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的基础胰岛素研究项目之一, ORBIT研究自2011年启动,研究涉及全国209家二级及三级医院,对近两万名2型糖尿病入组患者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随访,并于今年开始陆续发表研究进展。

现场嘉宾共同发布ORBIT研究发表数据(原图

现场嘉宾共同发布ORBIT研究发表数据

  ORBIT研究主要负责人北京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内分泌研究所所长周智广教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姬秋和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糖尿病医院院长李强教授及研究设计与执行方北京大学医学部乔治健康研究所副所长张普洪教授出席活动,对中国基础胰岛素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使用现状、效果和安全性进行全面阐述,并对基础胰岛素在临床中使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进行了深入探讨。

  胰岛素临床使用令人堪忧:起始偏晚、剂量调整不积极

  在入组的19,894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口服降糖药治疗失效(糖化血红蛋白HbA1c>7%)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半数以上糖化血红蛋白值大于9%,三成以上伴有至少一种并发症。对患者基线特征分析显示,在基线血糖水平相对较低、病程和口服降糖药治疗时间更短的时候及时起始基础胰岛素治疗,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达标率将更高。ORBIT的研究结果与此前循证研究观点一致:糖尿病病程越短、糖化血红蛋白相对较低的患者达标率越高,口服降糖药的患者在糖化血红蛋白达到7.5%时即应考虑起始胰岛素治疗。

嘉宾参与媒体问答环节

嘉宾参与媒体问答环节

  入组患者的基础胰岛素平均起始剂量为0.18±0.07 IU/kg·d(国际单位每公斤体重每天国际单位每公斤体重每天),起始基础胰岛素治疗6个月,基础胰岛素剂量仅增加0.034 IU/kg·d;更有约40%患者从未进行胰岛素剂量调整;甚至是血糖控制不佳(糖化血红蛋白大于7%)的患者中,也有约1/3从未进行胰岛素剂量调整。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内分泌研究所所长周智广教授补充道:“跟据研究数据显示,起始基础胰岛素治疗3个月后,糖化血红蛋白<7%的患者比例达35.9%, 空腹血糖<7mmol/L的患者达37.3%;而这组数字在治疗6个月后分别上升至40.8%和42.5%。”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姬秋和教授总结表示:“ORBIT研究提示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起始基础胰岛素治疗时机偏晚,并且使用胰岛素治疗时剂量调整不充分。而之前的多项研究均提示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随着基础胰岛素剂量的不断调整而逐步改善,进一步说明了基础胰岛素的疗效与其剂量优化密不可分。”

  “同时,ORBIT研究结果还显示,基础胰岛素治疗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降糖效果好、严重低血糖发生率低、且体重变化不明显。以基础胰岛素起始的胰岛素治疗,可获得更好的临床结局、且不增加治疗费用。”

  观察性研究典范,为临床治疗提供数据参考与支持

  自2015年开始,纪立农等专家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全国学术会议(CDS)/美国糖尿病协会科学年会(ADA)上逐步发布ORBIT研究的最近进展,引发了各国内分泌领域专家的广泛关注。 “观察性研究是一种在实际临床环境中描述药物效果的研究手段,不仅可以和随机对照研究相互补充,还可以对随机对照研究的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或支持,并对药物在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做出进一步评价,共同为循证医学提供有价值的证据。作为观察性研究的典范,ORIBT研究目的明确、设计严谨、执行到位和解释科学,对真实世界中的广大专业医生的临床决策,以及患者自身疾病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北京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介绍道:“考虑到2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患者在糖尿病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ORBIT研究显示:基础胰岛素治疗由于血糖监测方案简单、患者可以自行调整胰岛素剂量,因此在患者参与血糖管理上具有独特优势。”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糖尿病医院院长李强教授同时强调道:“虽然广大内分泌专科医生对于基础胰岛素的应用已经普遍知晓,但我国地域分布广、不同地区间诊疗水平差距大,部分地区内分泌医生、特别是全科医生对于糖尿病的诊疗水平仍亟待提升。应不断加深对指南及共识的理解,参照流程和应用标准,进行个体化实践;适时、积极、遵循规范的胰岛素应用,帮助糖尿病患者在关键治疗期获得积极治疗进展、并进一步提升糖尿病综合管理能力。”

  赛诺菲中国医学事务负责人骆天红博士表示:“以患者需求为首要考虑要素,如何让患者能够更多的获益于优质高效治疗药物和科学全程的健康管理是我们的长期关注。未来,赛诺菲将进一步运用自身在糖尿病管理方面的全球经验,通过临床研究、指南推广、患者教育等多重方式,促进和提升中国糖尿病临床诊疗水平,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北京大学医学部乔治健康研究所张普洪教授表示:“此次在纪立农教授的带领下,赛诺菲的大力支持下,乔治健康研究所以国际化的管理方法高质量完成了ORBIT的项目研究工作,希望此次研究能够帮助临床医生进一步关注患者的血糖达标,思考如何实现基础胰岛素的规范化使用。”

  延伸阅读:

  ORBIT研究全称“基础胰岛素治疗的观察登记性研究”(Observational Registry for Basal Insulin Treatment),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基础胰岛素研究项目之一,旨在评估基础胰岛素在临床实践中的使用情况--经口服降糖药物控制不佳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基础胰岛素治疗6个月后的疗效和安全性。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李强副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内分泌代谢病科

李强,男,主任医师、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内分泌代谢病科主任、哈医大二院碘相关性疾病专科主任、地方性研究所碘相关疾病研究室主任,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黑龙江省糖尿病防治办公室主任。主要学习经历1982-1987白求恩医科大学学士1991-1994哈尔滨医科大学硕士2003-2006复旦大学博士1998-1999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内分泌科访问学者2001年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威尔士亲王医院内分泌科短期学习2005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Joslin糖尿病中心短期学习主要工作经历1987年-1994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科住院医师1994-1997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1997-2000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0-至今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教授、博士生导师、科主任、黑龙江省糖尿病防治办公室主任。社会兼职兼任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病科医师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脂代谢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受体与信号转导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第一届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足学组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药品审评中心委员、中华医学会科学技术评审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审专家、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二审专家等。中华糖尿病杂志编委、中国糖尿病杂志编委、中国实用内科杂志常务编委、中国骨质疏松杂志常务编委、中国糖尿病教育与管理杂志编委、临床荟萃杂志编委、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编委、美国糖尿病教育者杂志中文版执行主编、糖尿病慢性血管并发症杂志编委、糖尿病之友杂志编委、糖尿病天地杂志编委、糖尿病新世界杂志编委。主持课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教育部博士点科研课题、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黑龙江省科技攻关课题、黑龙江省高等学校骨干教师项目、黑龙江省海外学人重点项目、哈尔滨市科技攻关课题等课题。参加国家863课题、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中华医学会课题等科研项目及ADVANCE研究等十余项国际药物试验。获得奖励获得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奖3项,省教育厅科技进步奖3项、教学成果奖1项,省卫生厅科技进步奖2项、医疗新技术奖9项,市级科技进步奖3项,省自然科学技术学术成果奖2项、亚洲分子糖尿病学会优秀论文奖1项、中华医学会受体及信号转导学会优秀论文奖2项、中国医院管理学会医疗新技术奖1项。担任卫生部全国药学专业统编教材《内科学基础》和《临床药物治疗学》编委。发表SCI论文十余篇、核心期刊论文七十余篇,出版专著十余部。哈尔滨医科大学内科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培养博士14名、硕士43名。荣获黑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创业明星、省卫生系统青年岗位能手、省疾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哈尔滨医科大学首届“十佳青年岗位能手”、哈尔滨医科大学优秀科技工作者、优秀教师、优秀医务工作者等称号。

特别策划
热门问答更多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