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从科普达人到医生价值 医生集团能为中国医疗带来什么?

2015-09-22 19:22:1539健康网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医生究竟是编制内的好,还是自由单飞的更棒?一直是属于医疗界的“哥德巴赫猜想”。“医生集团”今年如雨后春笋般接连涌现,有的已经跳出“编制”,有的还在医院围墙内,也有的筹划着多点执业。而在首届中国医生集团大会上,离开编制打造医生集团的医生们,热情向脱离或尚未脱离体制的同行们发出讨论、研究和结盟的邀请;而管理者们,在首届医生集团大会期间,全体沉默,无一发声。

  医生究竟是编制内的好,还是自由单飞的更棒?一直是属于医疗界的“哥德巴赫猜想”。美国斯坦福大学今年的一项研究显示,当医生从属于医院(When the hospital is boss),医生对待病人将不再有耐心,而且患者也更有可能面对价格更高、水平却更低的医疗服务。

  借中国国家卫计委等五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的若干意见》的东风,“医生集团”今年如雨后春笋般接连涌现,有的已经跳出“编制”,有的还在医院围墙内,也有的筹划着多点执业。而在首届中国医生集团大会上,更是出现了耐人寻味的一幕。离开编制打造医生集团的医生们,热情向脱离或尚未脱离体制的同行们发出讨论、研究和结盟的邀请;而管理者们,在首届医生集团大会期间,全体沉默,无一发声。

  对中国医疗服务行业而言,医生集团代表着什么,又将走向何方?医院管理者对这个问题讳莫如深,没有任何一家公立三甲医院的院长愿意就此话题接受39健康网的采访。他们对医生集团的态度究竟是什么,目前还是一个谜。但众多的“吃螃蟹者”则很乐意介绍其中的乐与苦。

从科普达人到医生价值 医生集团能为中国医疗带来什么?

  林锋:我们要做体制内的“小医院”

  改革开放后,所有医生、所有的患者都涌向公立医院。怎么让患者知道哪个公立医院适合自己?医院分级制度应运而生,它表面看起来一目了然,什么样的疾病到什么样的医院,但实际操作时却遇到问题。

  中国人的思维和教育都是力拼第一:当全国第一,国际第一,宇宙第一。从病人角度医院一旦分级,争相去大医院看病成为相当理性的选择:那儿给自己看病的普通医生,在级别低的医院很可能是科主任级别。这种情况下如何分流患者?靠行政力量显然不理想。而医生资源方面,优秀资源密度过大就是浪费。好医生全奔着级别高的公立医院,很多能自己带团队的到了大医院只能做基础工作,无法服务更多患者,还增加了患者找他们看病的成本。

  此外,为了晋升和生存,公立医院的医生需要让领导满意,领导不满意,医生会死无葬身之地。因此,医生可能相应地忽略如何治病救人,因为某程度上说,患者满意与否不会决定医生在医院的地位。这形成一个可怕的逻辑,现行的制度扭曲了医生治病救人的终极目标。

  而看国外,口碑出众的医院通常是私立医院。国外医生的执业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是开一个全科诊所;第二种选择是可以到医院当雇员,包括公立医院的雇员,或是私立医院雇员;更大一部分,就是自由执业人。

  但在国内,医生执业,则需要有一群人,需要有程序、需要有模式、需要有管理。

  正是在这个理念的支持下,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林锋医生带头试水,参与成立广州私人医生工作室,一个名专家带领一支团队的的专业化团队。“以我为例,本人组成的胃肠肿瘤医生工作室50多人,麻醉、病理、内科、放射,是一支完整的胃肠肿瘤治疗综合团队,就等于一个移动的专科医院。”

  医生集团快速发展能建立多元化的医疗生态:让医生有多元化的执业方式选择,病人可以有多元化的就医选择。这兴许就能促使国家商业保险多元化的发展,未来中国医疗生态将会变得更为和谐、更为理想,医生能活得更有尊严,病人也更有尊严。

  于莺:开个人诊所痛并快乐

  有一个问题颇为有趣,医生自己会不会经历看病难和看病贵?从医生的角度来说,在自己的医院里看病不难,因为有快捷途径;但作为患者去另一家医院,不找朋友或同事介绍,看病难就非常容易凸显。但在中国看病其实不贵,美国医疗有保险覆盖,但整体费用更惊人。为什么中国老百姓说看病贵?因为医生价值的体现太低,导致很多医生的收入都是来自药品回扣,这是现实。

  于莺认为,现在中国应该先解决看病难的问题:“看病难是问题,看病贵还不是,因为看病难令患者连门都摸不到,谈不上看病贵。”

  “从协和出来之后一直思考做什么,机缘巧合去了台湾,台湾家庭医生非常忙、累,自己开诊所,一个星期工作6天,每天12小时,解决了就近社区的医疗问题。”台湾真正独立出来开诊所的基本是在大医院工作10、15年以上的有经验医生,知识结构充足,跟患者的交流和沟通很到位,收入、地位都非常高。这是因为台湾有配套的体系:首先,开诊所的门槛非常低,今天申请明天就能开业;第二医保体系完全,医生开的诊所也可以支付;第三是政府补贴。

  北京市政府目前完全开放在五环以内医生自己开诊所,要求副高或以上职位工作满两年。然而于莺表示:“我回北京之后想开这样的诊所,但如果只靠一个人肯定开不起来。个人诊所基本不太会批,因为监管太困难。”

  医生个人开诊所,还有成本、支付体系,医保、定位、宣传……都要考虑。很多医生想跳出体制,不用再理会论文考核、拍领导马屁,应付关系户等。外面世界的钱多、活少、受尊敬,但外面的市场竞争力也很大,按于莺的说法是:“不止是鲜花,鲜花路上铺满了荆棘。”

  医疗市场里的医生必须不断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改善他们的满意度,才能立足。结盟的医生集团将是未来的趋势,但利益、责任和风险分配,还需要协商。于莺表示:“如果你诊金2000,没病人来,医生过几天就不会再来。很多医生集团因此流于形式,需要找到市场定位,以期得到更大发展。”

  储慧民:医生需要互联网“宣传”

  在现实中,医生的目标是什么:求名,逐利,还是高尚地为人民服务?宁波市第一医院心内科医生储慧民医生的分析很实在。“对医生来说,他首先希望成名。成名之后自然有利,患者多了也就能为更多的人民服务。”

  但医生要成名,是非常辛苦的事情。首先要具备扎实的功底,要有足够的病人,并且需要高效的合作团队,还有这个时代必不可少的——对互联网资源的合理运用。

  其中,病人资源至关重要。而医生足够的病源从哪儿来?要让更多的患者认识并信任自己。储慧民打开了互联网这扇“窗口”:“我个人的经验是在各种医生推介平台里把自己介绍好,把自己擅长的疾病推广出去。文章读者也许只有253个,但他们看过后就对我有印象,有了印象就会来找我看病。”

  医生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做好和患者的互动,回复提问之余提供相对应的健康科普的内容,以及导诊信息,患者得到所需资讯的同时,也清楚可以找谁看病。这就等于医生的宣传,储慧民介绍说:“比如我们有一个健康心跳的二维码,这是一个针对患者的微信平台,扫了之后就知道我们做什么,对所有的病人和患者和老百姓都是有利的事情。”

  除了对患者进行传播外,还要注重对基层医生的宣教。一个患者口口相传,可能影响两个或十个病人;而对医生的教育,也许能带来上百个病人。储慧民说:“我们一定要对医生进行宣教。比如浙东心律失常掌上会诊中心这个平台有350名以上的医生,我把这个利用起来:基层医生不知道怎么诊断而求助时,认真详细地告诉他,他就知道这个患者该怎么治、怎么转诊。当你把自己覆盖区域里的所有基层医生普及的话,你就成功了。”

  吸引患者只是第一步,让来就诊患者感受医疗服务和技术的优质,需要下更多的功夫。比如,很多患者冲公立医院这座“庙”而来,因此医生看完病后可能就和患者再无联系,不太关心患者恢复进展。但如果想出名,医生就要积极主动进行患者随访。储慧民说:“比如一个月,三个月,半年一年时,患者该怎么康复治疗,你给他发短信或微信提醒,患者会很高兴,因为你关心他的健康。久而久之,名气就出来了,认你的患者也就多了。”

  医生集团给行业带来的6大改变

  于莺在本次大会沙龙期间曾说:“没有出名前,按照性格来说我是肯定会离开协和的,但如果从实际出发,不出名我肯定不会离开协和。”

  没有名气、没有患者、也没有钱的那部分医生,要如何在多点执业的政策下生存?协同作战的医生集团,便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打造的“团队品牌”。

  那么,医生集团的出现除了实现医生的自我价值外,还能给医疗行业带来什么改变?首届医生集团大会上,参会者对实现个人价值之外的其它作用和意义较少提及。但综合业内普遍观点,医生集团的出现将会主要从以下6个方面对行业产生显着的改变——

  1.儿时熟悉的、能看病的诊所再次陆续出现,分级诊疗落到实地

  二三十年前,老百姓看病并非全部涌向大医院。一方面,当时交通不便利,另一方面,那些年看病真方便:厂矿有自己的医院和医务室,街道有诊所,乡镇有卫生所,卫生室,县市有人民医院,遍布全国各地的诊所(室)起到了很好的导诊和分诊的功能。居民也对基层的医生充满了尊崇和信任,能在诊所看的病就不会去医院。

  但时至今日,能去大医院人们绝对不去诊所,因为大众普遍认为诊所看不好病、买不到药。不过,随着知名医生开设诊所的普及,居民回到诊所看病重现之日不再遥不可及。

  2.排除人才垄断 加快非公医院发展

  以往社会资本办医相关论坛和活动中,民营医院院长们抱怨最多的就是人才的缺失,高精尖医疗人才的匮乏导致患者对多数的民营医院缺乏必要信任。毕竟医疗健康产业和其它产业不同,其服务主要集中在医疗服务本身。它不像快消或电器,有很多品牌可以选择,即使引入高端医疗检测仪器,没人看得懂检测结果的话也只是一堆摆设。

  所以,医疗人才资源一直是民营医院发展的瓶颈。一旦医生集团蓬勃发展,医生多点执业开始落到实处之后,民营医院有望拥有媲美大型公立医院水平的高端医疗人才,发展壮大可期。

  3.盘活闲置的医疗资源

  在中国,一边是综合类大医院的人满为患;另一边厢,大量的公立和非公立医院的床位、设备闲置却得不到充分的利用。这可能是由于医院名气较小,吸引不到足够的患者,也可能是由于部分县级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相对较低,面对检测结果不知道如何诊断。而医生集团从成立之初,就注定不只服务于一个机构,多方合作是它的最大特点。

  医疗资源闲置的医院跟医生集团合作之后,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的患者前来就诊,另外一方面也可以盘活闲置的医疗资源。

  4.缓解“一号难求”的看病难局面

  去大医院看过病的人都知道,专家号,尤其特需专家号是标准的“一号难求”,这也催生了医疗黄牛市场的蓬勃发展。患者很无奈,因为除了专家供职的医院外,其他地方就没有办法挂到他的号。医生集团崛起后,专家多点执业,患者的选择自然增加。

  5.发展良性竞争,整体提升我国医疗技术水平

  我国的优质医疗资源不是过少,而是过于集中,所有人都只盯着寥寥数人。当医生的价值随着医生集团普及逐步显现之后,没有医生资源的垄断,医院间比拼的就只能是单纯的医技和服务。这样的市场格局下,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将逼迫医生集团提升医疗水平,得益的自然是患者和整个产业的良性发展。

  6.倒逼公立医院提升服务体验

  无论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的医生集团,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医院的雏形,医生在“外面”的医疗服务,势必对其所属医院的业务造成一定冲击。

  另外,对医生的禁锢放松之后,医院对他们的限制和控制力度也相应有所降低。医院说白了就是医生的聚合体,医生都出去单干,医院怎么办,怎么让患者继续来医院看病,而不是直接去找医生?所以,医生集团普及,会倒逼公立医院提升患者的服务体验,以期维持医院的就诊量。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特别策划
热门问答更多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