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行业观察 > 正文

我们该期待怎样的就医心态

2012-02-20文汇报

核心提示:因医患矛盾引发的恶性事件依然在发生,个别案件甚至震惊全国。医患关系缘何成为一触即发的火药桶?我们听闻此类事件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又可以促成怎样健康的就医心态?

  在医疗资源依然紧缺的当下,医患间持续对峙,最受伤的还是病家。

  事件回顾:“八毛门”

  2011年9月,媒体曝光,一个出生仅6天的婴儿无法正常排便,深圳市儿童医院建议做造瘘手术,全部费用需10万元;而“有医学知识”的父亲陈先生拒绝了手术,到另外一所医院仅开了0.8元的石蜡油,即缓解了孩子症状。10万元手术费与8毛钱间的巨大反差,引起公众对此事的极大关注。

  8月19日,在牙科诊所工作的医生陈先生发现,刚出生的儿子腹胀难耐。21日,孩子进入深圳市儿童医院;24日,医院出具病情告知书,告知孩子有肠梗阻、小肠结肠炎,疑为先天性巨结肠,建议进行造瘘活检手术,手术费超过10万。

  陈先生拒绝签字接受手术。25日,他带儿子到广州市妇儿医学中心,医生接诊后认为,孩子症状不重,不必急于治疗,可以多观察。随后开了8毛钱的石蜡油通便。回家后,孩子排便正常,病情好转。陈先生怀疑深圳市儿童医院过度医疗。

  此事立刻引发热议,“婴儿被诊断要做10万元手术,最终8毛钱痊愈”的标题,把深圳市儿童医院推上风口浪尖。同一个患者,同一个病,换了不同医院,治疗费用为何如此悬殊?舆论几乎是一边倒地指责深圳市儿童医院,认为它有“过度治疗”的嫌疑。

  根据深圳《晶报》9月8日消息,深圳市儿童医院9月7日对此回应,认为医生治疗方法没错。“孩子入院我们没有马上要他做手术,而是进行了洗肠、保留肛管等保守治疗。考虑到患儿肠梗阻比较明显,且有小肠结肠炎表现,有手术指征,如果不做造瘘活检手术,可能出现肠穿孔、感染性休克等风险,根据当时的情况是应该做手术的。患儿在深圳经过这些治疗,病情可能有所缓解,而且广州医生诊断也不能排除先天性巨结肠的可能,与我们诊断结论相吻合。”

  9月9日,广州《信息时报》报道,开出“8毛钱药方”的广州市妇儿医疗中心普外科主任李成昌认为,患儿的情况不是非常严重,可以暂时选择保守治疗,“但并不是说8毛钱就能治愈”。

  医院的这些表态并没有阻止这起事件病毒般的传播速度。更令人没想到的是,事件持续发酵,深圳市儿童医院甚至在5日内,接连出现了三起家长怀疑医院“过度治疗”而拒绝手术的情况,结果导致了患儿病情恶化。

  深圳市儿童医院呼吁,希望“八毛门”不要对市民的就医理念造成负面影响,医患之间要互相信任,通力合作共同面对疾病。不过,舆论依然倒向患者陈先生一家。

  9月12日,事情出现了峰回路转的改变。有消息称,“八毛门”中的患儿病情反复,再度入院治疗。9月14日,《信息时报》记者从广州市妇儿医疗中心了解到,该患儿确实来过医院治疗,就诊时腹胀严重,还影响到呼吸,经过洗肠后情况好转。

  记者就此采访患儿父亲陈先生。他表示,如果孩子真的是患先天性巨结肠,也会做手术,但仍质疑深圳儿童医院为何8月24日就要求签字同意造瘘手术。与此同时,这位父亲也强调,自己的案例只是个例,很担心不懂医学的家长不听医生建议,延误小孩病情。

  10月19日,被确诊为先天性巨结肠的“八毛门”患儿,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进行巨结肠根治术,28日康复出院,治疗费用为2.4万元。出院后,患儿父亲陈先生委托同济医院向社会公布他的一封感谢信和致歉信。

  在信里,他提到,“因我对专业知识的无知及一时冲动,使深圳儿童医院受社会舆论的冲击……我真诚地向深圳儿童医院的全体医生护士道歉!”

  据武汉当地媒体报道,致歉信公布后,同济医院某负责人也谈到,一个病的发展是有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患者看过很多医生,这些医生就会根据病程发展给出不同的治疗。这就好比很饿的时候,可能要吃5、6个饼才饱,但你能说只有第6个饼才起作用,前面的全白费了吗?

  “八毛门”患儿在深圳市儿童医院的主治医生、该院小儿外科主任李苏伊在听到孩子康复的消息后,表示“很欣慰”。李苏伊坦承,“八毛门”后,自己“多少受到了一些影响”,但他从未怀疑过自己当初的诊断。他认为,患者对医疗的不理解、对医生的不信任都可能发生,但只要在工作中按照规章操作,遵循相关程序,通过科学的判断,就不怕出问题。

  观点与期待

  “八毛门”事件最后真相大白,医生护士清白了,但事件本身却暴露出医患之间深深的隔阂。患者对医生的不信任,对医院“过度医疗”的不满是不可回避的。

  关于“过度医疗”,医生说,这的确存在。因为政府的投入不足,医院走市场化道路等等结果,部分医院以“过度检查”创收,并投作科研、奖金、基金用。另外,“过度检查”是医患关系紧张的另一种体现。鉴于医疗纠纷中“举证责任倒置”的结果,医生为避免医疗纠纷发生事前保留好“证据”。当然,也存在医生通过“过度医疗”获得回扣,这是医生个人的道德问题。

  这个问题盘踞着诸多原因,尽管我国已经在大力改善“以药养医”的局面,但遗毒清除还需时日,此外还与政府的补偿政策、医疗价格政策等等相关。

  大部分医生始终坚信,借“过度医疗”牟利的“害群之马”还是极少数人。但“八毛门”确实将人们心底对医生、医院切入骨髓的不信任暴露无遗。

  起初,这只是一个“家长的猜疑”,一个个案——估计许多病患就医时都有对医生抱有这样的猜疑:医生是不是故意给我开贵的药?有国产药,为什么要用进口药?有医保报销药,却给我开自费药?不用检查就可以确定的,非要去照个片子、拍个CT?只不过,大部分病家把将信将疑放在心里,隔阂也就此埋下。“八毛门”的出现,给了大家一个集体宣泄的窗口,人们不由分说地“相信”了这个故事,医生的解释被愤怒淹没。

  在传播“八毛门”的过程中,不排除有煽风点火者、有泄私愤者,有偏激者,但大多数人是不明真相者。问题是,医患关系经得起几次这样“不明真相的围殴”?不信任是如何一次次打消彼此沟通、彼此理解、彼此和解的可能,这实在是一个精彩至极的荒诞样本。

  我们知道,一名医学生,从入学到成为主治医生,大约要经历14年左右的时间,再要经过若干年,才能成为主任医师。漫长的医学晋升生涯,正是源于医学的复杂性,因人、因事、因时、因机构,对病情会有不同的判断。在“八毛门”中我们窥到一二。

  紧接着,我们听说医生罗军的事情:医生把人救活了,也会被骂“医德”差!?我们到底对医生有何种期待?我们又应该有怎样的就医心态?有人同情“脑瘫”患儿的父亲,说:医生该补些人文课,医学的背后是对人的关怀,成功接生一个脑瘫患儿,医生在专业上无可挑剔,却给家庭带去无尽的痛苦;也有人说,医生冒着风险全力抢救病人,是天职,也应该收获掌声,而不是拳头。至于家庭的痛苦,有赖社会救治帮扶等制度的完善,让医生来背负这些,不公平。

  猜忌、彼此设防,还在医患间上演着。只是当“过度医疗”成为医生自保的习惯方式,当医生不再愿意和病人多交流,以免被录下成为“呈堂证供”,最受伤的还是病人。

(责任编辑:姚青)

热点资讯

    声明:39健康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

    39健康网 - 中国优质医疗保健信息与在线健康服务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0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网站简介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问题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