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接二连三的医患纠纷令人深思:医患间的信任缺失究竟会让双方额外付出多少成本?
今年8月,一名患者脸部划伤去北京一家三甲医院急诊。急诊室医生查看伤口后表示,划伤较深容易留疤,“缝上没问题,但缝好的话,需要找整形外科。”
整形外科位于这家医院的另一栋楼,患者和家属赶去后,整形外科大夫表示可以手术,但需要急诊科书面签字,并电话沟通。此后家属和满脸是血的伤者在这家医院的两个大楼里来回奔波,为沟通双方电话号码、书面签字奔走了三趟,一个半小时后才开始这场只需二十分钟的手术。
“程序正确对医生来说很重要。”李清晨表示,“缝肛门”事件中,助产士“顺手”给孕妇结扎痔疮,就存在合理而不合规的悖论。“如果看着病人痔疮流血,正确的程序是找个外科大夫来手术。但现实情况是,不会有闲着的外科大夫等着配合这台小手术,是等几个小时走程序让外科大夫来处理,还是顺手几分钟帮个忙?帮忙合理,但这就是程序错误。”
李清晨再打比方说,如有患者面部多处受轻伤着急来诊,按医院规定,应由眼科大夫缝合眼部几针,再由耳鼻喉科大夫缝合耳鼻喉的几针,最后由口腔科大夫缝合口内几针。在正常的中国大医院里,病人若将这三科大夫聚齐,最快需要一小时。如果由一名口腔科大夫“顺手”缝合所有伤口,只要10分钟——这种情况发生纠纷后,患者告医院,准赢。
医患为何博弈
医患关系陷入困境:越是用力,结果越是拧巴。是什么让医患双方站在了对立的两端?
“‘八毛门’刚刚虚掩,‘录音门’渐渐再次冲开虚掩的‘八毛门’。为什么医患之间要战呢?谁是谁的敌人呢?希望大家共同关注,一起讨论。在医学问题上,并没有谁赢,也不知道谁输!”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公开表示。
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国恩教授告诉本报记者,从根本上来说,医患矛盾是因为目前的医疗服务机制导致的。
刘国恩表示,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生群体,应是为社会提供医疗服务的“社会人”,他们的服务价格应由市场供需决定。然而,现在医生是事业单位人员,从政府那儿拿少量的固定工资,其余按项目,如开检查、开药的数量来收费。这导致双方的利益永远是冲突的——患者看病越贵,医生拿钱越多。
在刘国恩看来,每个人都是“经济人”,当价格机制使得双方利益冲突时,为各自考虑是本能动机。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靠倡导医生加强道德修养,加强素质文明建设,是不符合常识的。“你可能改变一个医生,但改变不了医生群体生存的根本机制。”
他建议,应按人头或病种,通过保险公司计算出平均价,将患者群体打包交由医院负责。在这种利益制度设计下,医院的收入是固定的,和患者的医药费并不挂钩,医院这才能站在患者和自己共同的利益上诊治,甚至会主动提前提醒患者保养身体,以免病重。
在一些地区,这样的试点已经开始。不过,困扰大部分地区的医患死结短期内还难以打开。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社长袁钟对记者表示,医生、教师、科学家,是社会的三个道德底线行业。作为医生本应救死扶伤,但现在一些人对他们的信任正在崩溃。为了防止由此带来的整个社会道德滑坡,新利益机制的再造刻不容缓。
(责任编辑: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