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行业观察 > 正文

廉价救命药鱼精蛋白断货凸显长效机制缺失

2011-09-2039健康网

核心提示:近日,心脏手术常用药鱼精蛋白在湖北、江苏、山东、北京、广东等多家医院纷纷曝出了紧缺的消息。由于鱼精蛋白缺货,一些排期的心脏手术不得不推迟甚至停做,医院和患者求药无门。

  9月13日,上海医药总裁徐国雄表示集团内部会议部署了鱼精蛋白的生产和供应,预计接下来每个月供应可以提高到8万到9万支。在北京药监局等部门协调下,本已经停产的鱼精蛋白生产企业北京凯悦制药已经恢复生产,正在陆续出货,但是要满足鱼精蛋白的缺口危机仍有待时日。

  廉价药告急暴露多头管理弊端

  业内专家表示,鱼精蛋白是一款每支只有十几元的廉价“老药”,其缺货反映了国家在价格管理和招标制度上存在问题,也是多头管理的弊端体现。

  药品在原料购进、生产环节、价格方面、市场需求情况等环节都可能发生问题。这涉及到多部门管理,比如价格由发改委管理,必需的药品储备由工信部负责,食药监管局只负责药品生产的审批、质量安全等方面。

  9月10日,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曾向媒体表示,牵扯到药品断货的事情应该是国家食药监管局负责。“药品审批、监管都归他们管,尽管卫生部也有应急办,但那是针对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

  而国家食药监管局新闻办主任申晨此前曾表示对鱼精蛋白告急事件并不清楚,需要进行了解后,再交由相关业务单位进行反馈处理。

  凸显长效机制缺失

  据媒体记者调查,国内有三家公司拥有生产硫酸鱼精蛋白注射液的批文,但目前仍在生产这一药品的,只有上药集团下属的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硫酸鱼精蛋白注射液也因此被称为“孤儿药”。

  逾九成心脏外科手术都需要用到的药,竟然只剩一家药企生产,这种做法本身就暗藏极大风险。缺乏长效监管机制,缺乏价格调节和政策保护,当药企因为种种原因停止药品生产的时候,众多患者的健康谁来保障?

  当某种药品仅剩下少数几家企业生产时,监管部门就应当提前布局,调查市场需求和药价成本,给更多有资质的药企发放批文,而不能等到药品断货引发不良后果了再补救。相关部门应从这次事件中吸取教训,迅速梳理现有药品监管制度,不能让“孤儿药”断货事件重演。

  “相关部门协调生产”不能作为危机处理办法

  有业内专家提出,要建立廉价特效药储备制度,由政府指定一些药品厂家生产,然后在税收、资金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保证这类药品的稳定供应。

  媒体评论此次事件时指出:没有长效的机制,却不乏“权宜之计”。每每有危机出现,有关部门都会“及时出手”,化解危局。中药材价格“高烧”不退,发改委就发布党参了“清仓令”,责令经销商出货;此次鱼精蛋白紧缺紧急,药监部门也是紧急协调企业生产,化解“燃眉之急”。但看似应急的临时措施,却不免被质疑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微言大义:

  对于救命药“鱼精蛋白”断货致使心脏手术停止这一事件,网友纷纷在微博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呼声。39健康网选取了其中比较有代表意义的几条附上,希望有关部门能采纳网友的合理建议,杜绝此类事件重演。

  政府用对药品限价保护患者权益。限价后,部分药品利润下降,譬如每支售价仅十几元的鱼精蛋白,一种心脏手术必用药。因不盈利药厂突然停止生产,导致这一心脏病人的救命药大面积缺货,很多医院被迫停止心脏手术。“看不见的手”,有时会让“看得见的手”走向初衷的反面,这是市场的逻辑。

  价格交给市场,政府的调控应该放在关键药品的补贴上,而不是一味限价而蚕食企业利润和生产积极性。但只要有批文在就不可能形成合理的市场价格。

  鱼精蛋白,心脏手术必用,谓之命药。现此药严重短缺,导致多家医院已停止手术。目前有此药生产批文的公司只有三家,其中两家还多年不生产。有人说厂家嫌价低,用饥饿营销绑架市场;有人说卫生部药监局扯皮不作为;有人说政府应加深宏观调控……窃以为“批文”二字才是亮点,这是个统一枷锁。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热点资讯

    声明:39健康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

    39健康网 - 中国优质医疗保健信息与在线健康服务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0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网站简介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问题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