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行业观察 > 正文

县级医院发展缓慢 存三大软肋

2011-06-17

核心提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功与否,取决于占全国医院最大份额的县市级医院改革的成败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功与否,取决于占全国医院最大份额的县市级医院改革的成败。”日前,在第七届中欧健康产业高峰论坛上,中国医院协会会长、原卫生部副部长曹荣桂表示。

  今年是医改的攻坚之年,国家财政用于医改的资金投入已经达到11342亿元,远超之前计划的8500亿元。其中,基层医疗机构是投入的重点方向之一。近日,国务院医改办也明确表示,未来2~3个月,将在全国集中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综合改革,初步建立起新的运机制。

  县医院改革的三大软肋

  据曹荣桂介绍,近年来,县市级医院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资源总量和服务总量有所增加,但其管理体制和治理机制不完善的现状亟待改善。曹荣贵指出,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治理机制中存在的职能重叠、职责交叉、互相掣肘、关系不顺的问题在县市级医院管理中同样存在。

  其次,政府财政投入不足,医院公益性淡化。“近年来,中央财政对县市级的投入达到历史新高,但地方政府投入不够、补偿不足、公益淡化,特别是普遍存在负债经营的现象。”曹荣桂透了一组数据:据调查,有90%的县市级医院负有债务,其中58%有长期贷款,69%有短期贷款,平均每家县市级医院负债2604.96万元。此外,医院还要面临大量的政策性亏损和支农、支边的费用。

  “第三是人才队伍建设滞,严重制约县市级医院的发展。”曹荣桂说。

  鉴于县市级医院改革在公立医院改革中的作用,今年年初,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通过综合配套改革,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编制、财政补助、机制转变和绩效考核等政策。

  “县市级医院改革的主要要求就是‘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曹荣桂认为,建机制包括落实财政投入政策,建立补偿机制;建立上下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县市级医院在县域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龙头作用;建立监管考核机制,建立健全县市级医院医疗安全质量控制评价体系等。“如果通过提高县市级医院服务能力,最终使85%~90%的看病就医需求在县市级医院得到满足,这就为大病不出县、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奠定了基础。”

(责任编辑:姚青)

热点资讯

    声明:39健康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

    39健康网 - 中国优质医疗保健信息与在线健康服务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0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网站简介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问题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