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随着“新农合”的深入实施,各级政府对农村医疗机构的投入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及硬件保障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2011年要完成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任务。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作为直接为广大农村群众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一线医疗卫生单位,与群众生活靠得最近,与百姓健康贴得最紧,在这项建设任务中所充当的角色更为重要,发挥的作用更加重大;换句话说,农村医疗机构发展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农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关系到新农村建设。
目前,从上到下,对加快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均十分重视,随着“新农合”的深入实施,各级政府对农村医疗机构的投入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及硬件保障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令人担忧的是,不少基层医院盖了楼房,买了设备,建设水平上去了,可承担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医护人员流失了。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该着眼于从人才队伍、运行管理两方面加大投入。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针对目前因人事编制政策落实不到位,工资待遇与工作环境缺乏稳定和吸引人才的有利条件,造成农村医疗机构优秀专业人才不断流失的现状,各地要尽快出台解决方案。
一要待遇留人。为保证专业人才能安心扎根基层,应该让农村医生享有比城里更高的待遇,留住人才。如黑龙江省通过扩增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机构等基层医疗机构人员编制、提高工资水平等方式,对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比例确定事业单位编制岗位人数,解决基层医务人员的后顾之忧,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就是从根本上解决基层医疗机构人才缺失的有效之举。
二要环境留人。要把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纳入本地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加大定向扶持力度,为专业人才的成长进步营造良好的环境平台。通过制定详细的教育培训方案,明确培训目标和培训对象,由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定期举办医疗卫生服务医师、护士和管理人员培训班,保证在既定时间内有计划地完成对本辖区农村医疗机构所有医生、护士及相关人员的岗位培训工作,使他们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同时,根据在岗医务人员专业层次和从业时间的不同,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支持他们参加自考、成考、定向委培等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学习。
在运行管理机制方面,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运行管理,一方面要积极落实国家有关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的规定,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真正实行“定编定岗、公开招聘、岗位管理、绩效考核”的人事管理制度,确保基本药物零差价政策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医疗机构间的分工合作机制。为使急症、重症病人在最短时间内从基层医疗单位转至综合性医院救治,恢复期病人及时转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治疗,各地有必要从规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城市医疗机构的双向转诊程序入手,制定相关制度,促进形成有效的双向转诊机制。此外,为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规范化管理,应该建立起科学、严密的监督评价体系。如推行乡镇卫生院、一体化村卫生室药房药库规范化建设;建立由村(居)委员会、居民代表等参与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监督评价制度;实行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执业监管和日常服务质量的定期考核等等。
(责任编辑: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