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行业观察 > 正文

药品价格管理办法酝酿出台 医药流通业面临大考

2010-07-27

核心提示:从6月15日国家发改委委托部分医药行业协会收集对《药品价格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后,已经过去一个多月的时间,尽管最终结果以及颁布的时间都尚未可知,但是“征求意见稿”中透露出的药价管理思路却在医药行业引发了剧烈震动。

  期待标本兼治

  标本兼治,是很多医药企业对未来医药新政的企盼。

  王波表示,新的药价管理办法初衷很好,但不能回避的是,当前这种扭曲的药品流通结构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是对“以药养医”体制的迎合。目前管理部门出台的措施大都不是从体制机制上去解决问题。只要医疗机构对高价药的需求存在,生产流通企业只能去迎合,否则就无法生存。“我们的大型医院和公立医院每年需要的费用是固定的,当前的卫生体制改革,没有涉及公立医院的体制改革,药品支付机制没有改变,对于医生处方行为也没有监管。实质问题如果没有变化,也就是说,药品的需求者无论是医院、招标部门还地方政府,都没啥改变。”

  牛正乾认为,只有医生合理用药,医疗机构才会合理买药,医药商业才能合理卖药,医药企业才能合理造药,医生的处方笔是决定整个产业是否健康的指挥棒,医生和医院环节是解决高药价等所有问题的关键。“‘天价芦笋片’事件不是个案,是行业的普遍现象,已经充分说明高药价的利益链构成,整个过程中谁赚了‘暴利’一目了然。”据央视报道,一盒出厂价为15.5元的芦笋片在卖到213元的过程中,药厂和经销商的获利并非是人们所说的“暴利”。芦笋片的直接原料成本是6.83元,加上管理等期间费用成本,共13.6元,药厂的净利润仅有1.9元。经销环节把价格提到19.5元,业内人士表示这完全是正常的市场行为。而当19.5元的药在政府招标的过程中却有了高达185.22元的挂网价。这其中一盒药给医生的回扣是80元,之后医院又通过15%的药品加成赚27元左右。换言之,在从19.5元到213元的差价中,医院和医生在一盒芦笋片上共获取107元左右,余下的部分还包括给医院药剂科、药品招标办等诸多环节的打点或分成,此外还有近30元的税费。

  目前我国药品定价体系采用成本价加成法,而不是像一些国家采用的价格分析法(也就是治疗一个疾病价值是多少),这就导致了药品价格和价值的严重背离。比如伟哥,如果仅看制造成本可能只有几分钱,但是它治疗疾病的价值可能是成本的几十倍。王波认为,如果按照成本价加成法,也至少要包含三方面的成本:一是创新药的研发成本,这必须要得到国家的认可,并体现在药品定价和招标上,如果研发成本得不到认可,就不能改变药品同质化、低利润的现状,不利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生产质量的保障成本,近来制药原材料都在上涨,但是成品药的价格却在降低,如果不能保障质量成本,等于逼迫企业生产假药。三是销售成本,包括必要的仓储、运输、学术推广、医生教育等方面的支出。但是在“以药养医”的体制下,还有一大块隐性销售成本,比如药品进入医院要承担医院建设费用,给医生处方的“带金”销售费用,招标费用,进各种目录的费用等,还有的地方政府向企业要5%的卫生促进基金。有业内人士叹道:“现在不仅是‘以药养医’,还出现了‘以药养政’。药价虚高,要看虚高的钱是被谁拿走了!”

  IMS曾预测,中国药品市场2011年将跃居世界第五,2020年世界第二,但是最近他们修订了这个数字,认为中国药品市场可能在2013年接近日本,或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或第三大医药市场;2020年将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毋庸置疑中国医药市场的潜力和诱人前景,然而,中国制药工业的龙头企业哈药集团的年销售额却只有辉瑞公司的2.2%,企业多、小、散的格局并没有很到根本改善。统计数字显示,北京2300个社区医院中销售前10位的产品有5个是国产品种,5个是外资产品,而且有的外资产品既不在医保目录也不在基本药物目录里。据了解,不少外资企业已经制定了针对社区市场的公关计划,然后通过跟卫生部门联合做医生教育工作,从而进入社区医疗市场。外资已经呈现出“上下通吃”的趋势。

  治本还是治标,确实是一个难题,但是治理了这么多年,实在是到了应该抉择的时候。

(责任编辑:陈孟基)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热点资讯

    声明:39健康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

    39健康网 - 中国优质医疗保健信息与在线健康服务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0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网站简介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问题反馈